第2章

关灯
    学习《论语》,首先也要弄懂什么是德。

     按《说文》:德,升也。

    这个解释基本上没什么意义。

     对于“德”的定义,李零先生在《丧家狗》中给得相当准确了。

    德:自律。

     孔子讲德,主要不是对学生们讲,而是对统治者讲,为什么?因为统治者最需要自律。

     弄清楚了德的定义,才能进一步弄懂什么是德政,什么是以德治国。

     德政,就是自律之政,就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,不折腾老百姓。

    德政的特点是什么?就是尊重人性,尊重众生。

    以德治国,就是要求老百姓做到什么,自己先做到。

    简单说,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。

     第一部分在鲁 这一部分是孔子从出世到离开鲁国前往卫国之前的经历及言论,孔子出身贫寒,野合而生,跟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。

    但是孔子从小好学,并且立志摆脱贫困,追求富贵。

    成年之后,孔子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,广泛招生,并且因此而获得名声。

     鲁国当时国君被架空,国家的权力和财富都在三桓(季孙、孟孙、叔孙)家族手中,孔子依据周礼而反对三桓窃国。

    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发展,孔子前往齐国,但是并没有成功而回到鲁国。

    后来孔子被鲁国国君聘为司寇,在司寇的位置上,孔子试图削弱三桓的力量,结果失败,孔子带着失望离开鲁国,前往卫国。

     这段时间,孔子所竭力强调的是遵从周礼,以礼治国,将礼的作用鼓吹到了极致。

    但是在政治上,孔子的表现极其幼稚天真。

     1.1(1.1)★★★★★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 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学了又时常温习,我不是(也)很愉快吗?有朋友从远方来,我不是(也)很高兴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不恼怒,不(也)是一个君子吗?” 【解析】有没有人想过?为什么这段话是《论语》的第一段? 关于“不亦”,历来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“不也”;另一种是把“亦”当作强调的语气助词,“不亦”译为“不正是,不就是”。

    两种解释都是正确,都是表示强调。

     这段话有些奇怪,怪就怪在“不亦”这两个字上。

    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,但是都用了“不亦”这样的转折词,都是反问句。

    那么,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?举个例子,如果有人说“桃子不是(也)很好吃吗”,那么前面一定有一句“苹果固然很好吃”之类的话。

    所以,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,一定都还各有一句话。

    所以,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辩解什么,语气中带还有一些无奈。

    否则,孔子应该说“学而时习之,悦;有朋自远方来,乐;人不知而不愠,君子”。

     那么,孔子在辩解什么呢?漏掉的三句话又是什么?这三句话是孔子说的,还是别人说的? 我们尝试来还原现场。

    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,叔孙武叔前来看望他。

    为什么是叔孙武叔?因为叔孙武叔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。

    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:“孔老师,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,还是没能弄个一官半职,还是个教书匠,你是不是很郁闷?周游列国这么多年,像个丧家犬一样,最后灰溜溜地回来,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,你是不是很失败?你的学说没人赏识,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,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的人品很差?” 基本上,这就是漏掉的那三句话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叔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