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章 蓬筠之骄淮氏之女 壹
关灯
小
中
大
“时候不早了,不知孟渝妖女要去何处?”淮思幽问道。
“白天黑夜对于我来说都一样,我想问的是这个时间点那国的城门关了么?” “关了。
” 可门关不关对元清音来说其实也一样,同样她都能进去,只不过是走个流程而已。
“那你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?是直接去那边吗。
” 元清音没有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也没有给一个否定的答案,只是抬起头看了两眼月亮,随后才道:“那国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。
” “略知一二。
” 接着淮思幽便道:“那国的人普遍长得矮小,我父亲所救的那个人就是看上了这一点采取做那边将军。
并且那边的歧视问题非常严重。
” “那便是,重男轻女。
生活在那边的女子没有一个好下场,不是被欺辱就是被随意践踏。
” 听到这,元清音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难看,特别是听到被随意践踏五个字时,她便道:“这样的国家,活的并不会长久。
” “是啊,我一直想找机会进去,但就是没有机会,如果您想进去的话,也多一些防备。
”淮思幽道。
趁着月色,元清音很快便从淮家宅子走了出来,那紧闭着的城门就仿佛不存在一般,元清音一下子就从中溜了出去,那看守的年轻将士也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什么异常,有的就是在那一瞬间有一道比较冷的风打在他后背上便没有了。
淮思幽口中的那个国家离蓬筠很近,不用一个时辰便到了。
此时正处午夜,周围的一切都十分安静,蟾蜍的声音听得十分清楚。
到了城门,元清音却觉得有一股很熟悉的感觉,说不上来的熟悉,仿佛曾经来过这个地方似的。
但她并没有多做考虑,只是将自己的面容用一块布遮住上半脸,接着便直接从大门穿了过去。
里面十分的安静,没有灯火,没有叫声,有的也就只有家畜的声音和水声。
她刚迈出一步,那股熟悉的感觉又涌了上来,这次不同于方才那一次,那股说不上来但却非常熟悉的感觉从她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来,她将手扶在一旁的柱子上,喘着粗气,她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,是她曾经经历过的吗?还是说这个地方她之前来过?但也不可能,这座城是一百多年才建立起来的,而当时的她也绝不可能会来这里的,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让她这样。
调整好情绪后,她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,因为毕竟天黑了,她不需要睡觉,凡人需要,她也只好等到明天早上再去寻找那个人。
于是她来到了河边的草地边缘坐着,但在她正准备闭目养神的时候,她的脑海里又闪过了那些熟悉但又陌生的画面,仿佛要撑破她的大脑一般。
也就在这些画面记起来后的那一瞬间,她猛地睁开双眼,朝身后的那条河流看去。
她的左眼不知怎么变成了红色,额头上的青筋也清晰可见,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流下,也让她渐渐平息了心情。
“这到底是什么?”她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,试图回忆起那些模糊的记忆片段。
她闭上眼睛,集中精神,努力回想刚才脑海中的画面。
突然,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,周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。
她看到了一些模糊的身影和场景,似乎与她的过去有关。
然而,每当她想要看清这些画面时,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她睁开眼睛,感到一阵头痛欲裂。
她意识到,这些记忆可能被某种力量封印在了她的脑海深处,而现在,这个力量正在逐渐解开。
她站起身来,深吸一口气,平复了一下心情。
然后,她朝着河流走去,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更多的线索。
当她走到河边时,河水倒映出她的身影。
她看着水中的自己,突然发现自己的左眼变得异常明亮,闪烁着诡异的光芒。
她微微睁大双眼,连忙用手遮住左眼。
然而,当她再次看向水面时,却发现左眼的光芒已经消失不见。
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她心中涌起一丝恐惧,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她站在河边,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做。
她知道,自己必须尽快找到答案,否则这些未知的力量可能会给她带来更大的危险。
元清音僵硬地脖子慢慢朝那块石头看去,等到她看清楚后,那是她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地方。
这石头上有一处地方是凹进去的,并且上面还有大大小小几个窟窿,看起来就像是曾经遭受过什么重击一样。
而在石头的正中间,则刻着一个小小的“仇”字,这个字虽然不大,但却显得格外刺眼。
仿佛是有人刻意在这里留下了这个印记,以表达某种深深的仇恨和怨念。
石头旁边的野草也渐渐蔓延到上去,它们像是要把整个石头都包裹住似的。
而此时天空中的黑云则逐渐将月亮遮住了,同时也将元清音的视线遮住了。
被遮住的并非仅仅是她的眼睛,更是她的内心。
那些埋藏于记忆深处的画面,似乎随着这片乌云的到来,渐渐地浮现出来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"与记忆里的那条河流,一模一样。
我不会看错的。
"元清音低声说道。
这条河流,对于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因为它曾见证了一段令她无法忘怀的时光,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。
那时的她,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,对于这些事情她早就应该放下了。
唯独这一件事一直深深刻在她的脑海里,无法忘怀,铭刻于心。
让她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大脑里的声音不断地回响着,仿佛在提醒她那段痛苦的过去。
"大旱三月,互相残杀,适者生存,不适淘汰。
"这些话如同诅咒一般,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灵魂深处。
她知道,这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,也是她成长的代价。
但即使如此,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候,她的心仍然会感到一阵刺痛。
元清音根本不知道,这一切仿佛是安排好的一样,都是那么的凑巧。
不知过了多久,元清音才慢慢起身走到那块石头旁边,用手轻轻触碰,在看到那个小小的“仇”字时,她也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右腿,虽然被衣物所遮挡,她也不会忘记刻在右腿上的东西。
此时的她,内心起伏很大,是对于这里是曾经自己来过的地方吗?但她去过的地方太多了,也没见那么大反应。
她选择不去想它,因为这段回忆真的太难忘了。
一道乌鸦的叫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,紧接着乌鸦的叫声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,元清音察觉到不对劲,朝着乌鸦所叫的方向看去。
夜晚本来就很安静,被乌鸦这么一吵,不少人家纷纷亮起了灯火朝外看去,有的面露难色,有的面带愤怒,也有的感到害怕,他们心里知道乌鸦的叫声意味着什么。
此国叫做泰平,面积很小,但也足以生存。
他们最害怕的是乌鸦与蛇,因为他们觉得乌鸦是带来危险的象征,而蛇是恐怖且冷血的象征。
他们时常听到乌鸦的叫声,可是今夜的却格外的刺耳,他们便顿感不妙,有的甚至已经跑到了皇室去报信。
元清音也已经站起身走到了乌鸦汇聚的地方,天空中盘悬着黑漆漆的乌鸦,似乎与黑色的夜晚融为一体,但他们的嗓子却令人们害怕。
她一眼便知道了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么多乌鸦盘旋在这片天空上,并且叫声是那么刺耳。
接着她的后面就传来了人们匆匆忙忙的声音,元清音利用夜色躲在一棵树荫下,但又想到什么,便半低着头,才没让她的左眼暴露在这黑夜当中。
这是一支整齐的军队,站在最中间的是一个穿着道袍的道士,手里拿着符咒,嘴里还在念着什么。
但从他的穿着就知道他是来做什么的。
他们围在道士的四周,手里都拿着一把沾着鸡血的旗子,穿着一身黑色的袍子,似乎在举行某种仪式。
那乌鸦的叫声越来越大,越来越刺耳,这令在场的人都不禁冒出冷汗来,一阵诡异且异常寒冷的风将旗子吹得高高飘起,也将那些人的黑袍吹了起来,露出了全脸。
在脸没有完全露出来的那一刹那,那道士就立马抓起一张符朝一个方向飞去,那张符咒恰好贴在一个黑影上,立马发出一声和人完全不同的喊叫声,这惹得周围的人都竖起了汗毛。
“抓到了!快拿来绳子!” 很快,那黑影渐渐现出原形,那是一个长着两双眼睛,嘴巴咧到脑后跟,皮肤白到像是抹了三层白粉,人身蛇尾的鬼怪。
相貌太过于可怕,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士兵已经吓破了胆,而那位道士却是
“白天黑夜对于我来说都一样,我想问的是这个时间点那国的城门关了么?” “关了。
” 可门关不关对元清音来说其实也一样,同样她都能进去,只不过是走个流程而已。
“那你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?是直接去那边吗。
” 元清音没有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也没有给一个否定的答案,只是抬起头看了两眼月亮,随后才道:“那国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。
” “略知一二。
” 接着淮思幽便道:“那国的人普遍长得矮小,我父亲所救的那个人就是看上了这一点采取做那边将军。
并且那边的歧视问题非常严重。
” “那便是,重男轻女。
生活在那边的女子没有一个好下场,不是被欺辱就是被随意践踏。
” 听到这,元清音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难看,特别是听到被随意践踏五个字时,她便道:“这样的国家,活的并不会长久。
” “是啊,我一直想找机会进去,但就是没有机会,如果您想进去的话,也多一些防备。
”淮思幽道。
趁着月色,元清音很快便从淮家宅子走了出来,那紧闭着的城门就仿佛不存在一般,元清音一下子就从中溜了出去,那看守的年轻将士也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什么异常,有的就是在那一瞬间有一道比较冷的风打在他后背上便没有了。
淮思幽口中的那个国家离蓬筠很近,不用一个时辰便到了。
此时正处午夜,周围的一切都十分安静,蟾蜍的声音听得十分清楚。
到了城门,元清音却觉得有一股很熟悉的感觉,说不上来的熟悉,仿佛曾经来过这个地方似的。
但她并没有多做考虑,只是将自己的面容用一块布遮住上半脸,接着便直接从大门穿了过去。
里面十分的安静,没有灯火,没有叫声,有的也就只有家畜的声音和水声。
她刚迈出一步,那股熟悉的感觉又涌了上来,这次不同于方才那一次,那股说不上来但却非常熟悉的感觉从她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来,她将手扶在一旁的柱子上,喘着粗气,她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,是她曾经经历过的吗?还是说这个地方她之前来过?但也不可能,这座城是一百多年才建立起来的,而当时的她也绝不可能会来这里的,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让她这样。
调整好情绪后,她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,因为毕竟天黑了,她不需要睡觉,凡人需要,她也只好等到明天早上再去寻找那个人。
于是她来到了河边的草地边缘坐着,但在她正准备闭目养神的时候,她的脑海里又闪过了那些熟悉但又陌生的画面,仿佛要撑破她的大脑一般。
也就在这些画面记起来后的那一瞬间,她猛地睁开双眼,朝身后的那条河流看去。
她的左眼不知怎么变成了红色,额头上的青筋也清晰可见,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流下,也让她渐渐平息了心情。
“这到底是什么?”她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,试图回忆起那些模糊的记忆片段。
她闭上眼睛,集中精神,努力回想刚才脑海中的画面。
突然,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,周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。
她看到了一些模糊的身影和场景,似乎与她的过去有关。
然而,每当她想要看清这些画面时,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她睁开眼睛,感到一阵头痛欲裂。
她意识到,这些记忆可能被某种力量封印在了她的脑海深处,而现在,这个力量正在逐渐解开。
她站起身来,深吸一口气,平复了一下心情。
然后,她朝着河流走去,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更多的线索。
当她走到河边时,河水倒映出她的身影。
她看着水中的自己,突然发现自己的左眼变得异常明亮,闪烁着诡异的光芒。
她微微睁大双眼,连忙用手遮住左眼。
然而,当她再次看向水面时,却发现左眼的光芒已经消失不见。
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她心中涌起一丝恐惧,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她站在河边,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做。
她知道,自己必须尽快找到答案,否则这些未知的力量可能会给她带来更大的危险。
元清音僵硬地脖子慢慢朝那块石头看去,等到她看清楚后,那是她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地方。
这石头上有一处地方是凹进去的,并且上面还有大大小小几个窟窿,看起来就像是曾经遭受过什么重击一样。
而在石头的正中间,则刻着一个小小的“仇”字,这个字虽然不大,但却显得格外刺眼。
仿佛是有人刻意在这里留下了这个印记,以表达某种深深的仇恨和怨念。
石头旁边的野草也渐渐蔓延到上去,它们像是要把整个石头都包裹住似的。
而此时天空中的黑云则逐渐将月亮遮住了,同时也将元清音的视线遮住了。
被遮住的并非仅仅是她的眼睛,更是她的内心。
那些埋藏于记忆深处的画面,似乎随着这片乌云的到来,渐渐地浮现出来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"与记忆里的那条河流,一模一样。
我不会看错的。
"元清音低声说道。
这条河流,对于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因为它曾见证了一段令她无法忘怀的时光,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。
那时的她,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,对于这些事情她早就应该放下了。
唯独这一件事一直深深刻在她的脑海里,无法忘怀,铭刻于心。
让她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大脑里的声音不断地回响着,仿佛在提醒她那段痛苦的过去。
"大旱三月,互相残杀,适者生存,不适淘汰。
"这些话如同诅咒一般,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灵魂深处。
她知道,这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,也是她成长的代价。
但即使如此,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候,她的心仍然会感到一阵刺痛。
元清音根本不知道,这一切仿佛是安排好的一样,都是那么的凑巧。
不知过了多久,元清音才慢慢起身走到那块石头旁边,用手轻轻触碰,在看到那个小小的“仇”字时,她也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右腿,虽然被衣物所遮挡,她也不会忘记刻在右腿上的东西。
此时的她,内心起伏很大,是对于这里是曾经自己来过的地方吗?但她去过的地方太多了,也没见那么大反应。
她选择不去想它,因为这段回忆真的太难忘了。
一道乌鸦的叫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,紧接着乌鸦的叫声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,元清音察觉到不对劲,朝着乌鸦所叫的方向看去。
夜晚本来就很安静,被乌鸦这么一吵,不少人家纷纷亮起了灯火朝外看去,有的面露难色,有的面带愤怒,也有的感到害怕,他们心里知道乌鸦的叫声意味着什么。
此国叫做泰平,面积很小,但也足以生存。
他们最害怕的是乌鸦与蛇,因为他们觉得乌鸦是带来危险的象征,而蛇是恐怖且冷血的象征。
他们时常听到乌鸦的叫声,可是今夜的却格外的刺耳,他们便顿感不妙,有的甚至已经跑到了皇室去报信。
元清音也已经站起身走到了乌鸦汇聚的地方,天空中盘悬着黑漆漆的乌鸦,似乎与黑色的夜晚融为一体,但他们的嗓子却令人们害怕。
她一眼便知道了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么多乌鸦盘旋在这片天空上,并且叫声是那么刺耳。
接着她的后面就传来了人们匆匆忙忙的声音,元清音利用夜色躲在一棵树荫下,但又想到什么,便半低着头,才没让她的左眼暴露在这黑夜当中。
这是一支整齐的军队,站在最中间的是一个穿着道袍的道士,手里拿着符咒,嘴里还在念着什么。
但从他的穿着就知道他是来做什么的。
他们围在道士的四周,手里都拿着一把沾着鸡血的旗子,穿着一身黑色的袍子,似乎在举行某种仪式。
那乌鸦的叫声越来越大,越来越刺耳,这令在场的人都不禁冒出冷汗来,一阵诡异且异常寒冷的风将旗子吹得高高飘起,也将那些人的黑袍吹了起来,露出了全脸。
在脸没有完全露出来的那一刹那,那道士就立马抓起一张符朝一个方向飞去,那张符咒恰好贴在一个黑影上,立马发出一声和人完全不同的喊叫声,这惹得周围的人都竖起了汗毛。
“抓到了!快拿来绳子!” 很快,那黑影渐渐现出原形,那是一个长着两双眼睛,嘴巴咧到脑后跟,皮肤白到像是抹了三层白粉,人身蛇尾的鬼怪。
相貌太过于可怕,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士兵已经吓破了胆,而那位道士却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