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洪武风云:宁王之困
关灯
小
中
大
朱权与沈书瑶在使者的催促下,匆匆踏上了进京之路。
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六年,蓝玉案刚刚爆发,整个朝廷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,沿途的官员们行色匆匆,脸上满是忧虑与惶恐。
朱权望着沿途的山川田野,满心忧虑,稚嫩的脸上写满了不安,想到蓝玉案中众多功臣的悲惨下场,又想到自己如今莫名被疑,前路未卜,心中更是七上八下。
沈书瑶骑在旁边,瞧着朱权的模样,轻声安慰:“王爷,放宽心些,总会有办法的。
”朱权苦笑着点点头,可那紧锁的眉头并未松开。
抵达京城,巍峨的皇宫矗立眼前,可朱权却感觉这里的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危险的气息。
蓝玉案的阴影似乎无处不在,皇宫中的侍卫们神色冷峻,巡逻更加频繁。
朱权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,可双腿还是忍不住微微颤抖。
他整理衣冠,踏入正殿。
朱元璋高坐龙椅,神色威严,在蓝玉案的影响下,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猜疑和冷酷。
朱权赶忙跪地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:“儿臣朱权,叩见父皇。
” 朱元璋目光如炬,盯着朱权问道:“朱权,朕听闻你王府中有异常举动,所为何事?还有你上书削减兵力,到底有何意图?如今蓝玉谋反,朕不得不对各方事务格外谨慎,你最好如实道来。
” 朱权额头冒出细汗,磕磕绊绊地回道:“父皇,儿臣在大宁虽有封地,但向来奉公守法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您对藩王的训诫,儿臣铭记于心,怎敢肆意妄为。
王府里出了怪事,儿臣也只敢派遣几个近身侍卫暗中查探,绝不敢擅自调动一兵一卒。
削减兵力也是想着响应朝廷整军之策,为朝廷分忧,绝无任何僭越之心。
” 这时,一位大臣站出来,大声道:“宁王,空口无凭,谁知道你是不是有别的心思?如今蓝玉刚伏法,藩王势力也该好好整顿整顿,不得不防!”这位大臣在蓝玉案中为求自保,行事极为谨慎,此时对朱权的质疑,也是想在朱元璋面前表明自己清查各方势力的忠心。
朱权心里一慌,连忙说道:“大人,儿臣对朝廷忠心耿耿,绝无半点虚假,若有二心,愿受严惩。
蓝玉谋逆,儿臣也深感痛心,一直反思自身,不敢有任何不轨之举。
”说话间,他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,声音也微微发颤。
朝堂上议论纷纷,官员们在蓝玉案的余波下,人人自危,对朱权的事情更是格外敏感。
朱权紧张得手心全是汗,每说一句话都小心翼翼,生怕说错一个字。
与此同时,沈书瑶在偏殿外焦急踱步。
蓝玉案的紧张氛围也让她愈发不安,她瞧见一个小太监神色慌张地张望,心中起疑。
刚想上前,又想起女子在这保守的礼教氛围下抛头露面多有不妥,犹豫了一下,还是轻声唤道:“公公,留步。
”小太监转身,脸色煞白:“侧妃娘娘,有何吩咐?”沈书瑶尽量温和地问:“看你神色匆匆,可是有急事?如今蓝玉案刚过,宫中事务繁杂,你可要小心行事。
”小太监结结巴巴:“没……没什么,小的还有事,先走了。
”沈书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,满心疑惑,可也只能无奈作罢。
朱权从正殿出来,脸色苍白如纸。
沈书瑶迎上去,关切地问:“王爷,怎么样?”朱权苦笑着说:“朝堂上乱糟糟的,父皇没全信我,这事儿怕是难办了。
如今蓝玉案余威尚在,人人都对我们藩王多有猜忌,我们行事更要谨慎。
” 两人回到驿馆,朱权坐在椅子上,眉头紧皱,一时没了主意。
沈书瑶见状,说道:“王爷,如今我们处境艰难,得想个法子。
只是我身为女子,在这程朱理学盛行的当下,许多事都难以直接出面。
蓝玉案后,朝廷对各方监视甚严,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小心。
”朱权叹了口气:“本王身边能用的人也有限,这可如何是好?蓝玉案牵连众多,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调查。
” 正说着,王府里一位跟随多年的老仆走进来,犹豫着说:“王爷,老奴虽不懂朝堂大事,但也知道现在情况危急。
老奴有个侄子,在京城做些小买卖,消息还算灵通,或许能帮上忙。
只是如今这蓝玉案闹得,大家都不敢随便说话,打听消息怕是不容易。
”朱权听了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:“哦?那劳烦您去问问,看看能不能打听到些有用的消息。
但一定要叮嘱他小心行事,千万别惹上麻烦。
这洪武年间,重农抑商,他做生意本就艰难,别因咱们的事受了牵连。
” 过了几天,老仆匆匆回来,带来一个消息:京城有个地下赌场,常有一些神秘人出入,行事鬼祟,说不
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六年,蓝玉案刚刚爆发,整个朝廷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,沿途的官员们行色匆匆,脸上满是忧虑与惶恐。
朱权望着沿途的山川田野,满心忧虑,稚嫩的脸上写满了不安,想到蓝玉案中众多功臣的悲惨下场,又想到自己如今莫名被疑,前路未卜,心中更是七上八下。
沈书瑶骑在旁边,瞧着朱权的模样,轻声安慰:“王爷,放宽心些,总会有办法的。
”朱权苦笑着点点头,可那紧锁的眉头并未松开。
抵达京城,巍峨的皇宫矗立眼前,可朱权却感觉这里的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危险的气息。
蓝玉案的阴影似乎无处不在,皇宫中的侍卫们神色冷峻,巡逻更加频繁。
朱权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,可双腿还是忍不住微微颤抖。
他整理衣冠,踏入正殿。
朱元璋高坐龙椅,神色威严,在蓝玉案的影响下,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猜疑和冷酷。
朱权赶忙跪地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:“儿臣朱权,叩见父皇。
” 朱元璋目光如炬,盯着朱权问道:“朱权,朕听闻你王府中有异常举动,所为何事?还有你上书削减兵力,到底有何意图?如今蓝玉谋反,朕不得不对各方事务格外谨慎,你最好如实道来。
” 朱权额头冒出细汗,磕磕绊绊地回道:“父皇,儿臣在大宁虽有封地,但向来奉公守法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您对藩王的训诫,儿臣铭记于心,怎敢肆意妄为。
王府里出了怪事,儿臣也只敢派遣几个近身侍卫暗中查探,绝不敢擅自调动一兵一卒。
削减兵力也是想着响应朝廷整军之策,为朝廷分忧,绝无任何僭越之心。
” 这时,一位大臣站出来,大声道:“宁王,空口无凭,谁知道你是不是有别的心思?如今蓝玉刚伏法,藩王势力也该好好整顿整顿,不得不防!”这位大臣在蓝玉案中为求自保,行事极为谨慎,此时对朱权的质疑,也是想在朱元璋面前表明自己清查各方势力的忠心。
朱权心里一慌,连忙说道:“大人,儿臣对朝廷忠心耿耿,绝无半点虚假,若有二心,愿受严惩。
蓝玉谋逆,儿臣也深感痛心,一直反思自身,不敢有任何不轨之举。
”说话间,他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,声音也微微发颤。
朝堂上议论纷纷,官员们在蓝玉案的余波下,人人自危,对朱权的事情更是格外敏感。
朱权紧张得手心全是汗,每说一句话都小心翼翼,生怕说错一个字。
与此同时,沈书瑶在偏殿外焦急踱步。
蓝玉案的紧张氛围也让她愈发不安,她瞧见一个小太监神色慌张地张望,心中起疑。
刚想上前,又想起女子在这保守的礼教氛围下抛头露面多有不妥,犹豫了一下,还是轻声唤道:“公公,留步。
”小太监转身,脸色煞白:“侧妃娘娘,有何吩咐?”沈书瑶尽量温和地问:“看你神色匆匆,可是有急事?如今蓝玉案刚过,宫中事务繁杂,你可要小心行事。
”小太监结结巴巴:“没……没什么,小的还有事,先走了。
”沈书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,满心疑惑,可也只能无奈作罢。
朱权从正殿出来,脸色苍白如纸。
沈书瑶迎上去,关切地问:“王爷,怎么样?”朱权苦笑着说:“朝堂上乱糟糟的,父皇没全信我,这事儿怕是难办了。
如今蓝玉案余威尚在,人人都对我们藩王多有猜忌,我们行事更要谨慎。
” 两人回到驿馆,朱权坐在椅子上,眉头紧皱,一时没了主意。
沈书瑶见状,说道:“王爷,如今我们处境艰难,得想个法子。
只是我身为女子,在这程朱理学盛行的当下,许多事都难以直接出面。
蓝玉案后,朝廷对各方监视甚严,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小心。
”朱权叹了口气:“本王身边能用的人也有限,这可如何是好?蓝玉案牵连众多,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调查。
” 正说着,王府里一位跟随多年的老仆走进来,犹豫着说:“王爷,老奴虽不懂朝堂大事,但也知道现在情况危急。
老奴有个侄子,在京城做些小买卖,消息还算灵通,或许能帮上忙。
只是如今这蓝玉案闹得,大家都不敢随便说话,打听消息怕是不容易。
”朱权听了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:“哦?那劳烦您去问问,看看能不能打听到些有用的消息。
但一定要叮嘱他小心行事,千万别惹上麻烦。
这洪武年间,重农抑商,他做生意本就艰难,别因咱们的事受了牵连。
” 过了几天,老仆匆匆回来,带来一个消息:京城有个地下赌场,常有一些神秘人出入,行事鬼祟,说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