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医疗工具

关灯
    在部落医疗技艺的持续发展中,老人又把心思放在了伤口缝合工具的制作上。

     老人寻觅到一种质地坚硬且具有一定韧性的兽骨,这种兽骨在部落日常的猎物残骸中较为常见,但需要精心挑选粗细合适的部分。

    他先将选中的兽骨切割成小段,每一段都大致符合他心中缝合针的长度。

    然后,便开始了精细的打磨工序。

     老人坐在部落的角落,双腿盘起,将兽骨段置于一块平整的粗石之上。

    他手中紧握着一块更为细腻的磨刀石,开始沿着兽骨的一端,缓缓地磨出针尖。

    这是个极其考验耐心与技巧的过程,每一次打磨都要控制好力度与角度,稍有偏差就可能使针尖折断或形状不规则。

    老人眼神专注,呼吸平稳,一点一点地将兽骨的尖端磨得越来越细、越来越尖,那逐渐成形的针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,仿佛是希望的锋芒。

     针尖磨好后,老人又开始打磨针身。

    他要让针身尽量光滑,以便在缝合伤口时能够顺利地穿过皮肤和肌肉组织,减少伤者的痛苦。

    他用磨刀石从针身的一端慢慢滑向另一端,反复打磨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凸起或粗糙之处。

    随着打磨的深入,兽骨原本粗糙的表面渐渐变得光滑如镜,手指轻轻抚过,感受不到丝毫的阻滞。

     为了便于缝合时引线,老人还在针尾处精心制作了一个小小的针眼。

    他用一根尖锐的细石针,在针尾处小心翼翼地钻刻出一个小孔。

    这个小孔既要足够大,能够让缝合线顺利穿过,又不能过大,以免影响针的整体强度。

    老人全神贯注,每一下钻刻都充满了谨慎与精准。

     骨针磨好后,老人带着智人们来到桑树林,精心挑选那些生长健壮、树皮厚实的桑树。

    他们用石刀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段段桑树枝条,确保不伤害桑树的根本,以维系这片桑林的生机与永续。

     回到部落,老人开始耐心地处理桑树枝条。

    他先轻轻刮去桑树枝条的外皮,露出里面洁白且富含纤维的桑白皮。

    随后,将桑白皮浸泡在清澈的溪水中,让其充分吸收水分,变得柔软而易于加工。

    浸泡数日后,桑白皮已吸足了水分,老人将其取出,放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。

     他用石制的工具反复捶打桑白皮,每一次捶打都似在唤醒纤维的韧性与力量。

    随着捶打次数的增加,桑白皮逐渐被打散,纤维开始分离并交织在一起。

    老人的双手在桑白皮纤维间穿梭,不断地梳理、拉扯,去除其中残留的杂质与短小纤维,只留下那些细长、坚韧且均匀的优质纤维。

     接着,老人把梳理好的桑白皮纤维一端固定在一根树枝上,另一端则系上一块石块。

    利用石块的重量,将纤维慢慢拉伸、捻合。

    他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纤维,使其逐渐拧成一股紧实而富有弹性的线。

    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与耐心,老人的眼神始终紧紧盯着手中的纤维,丝毫不敢懈怠,生怕出现粗细不均或断裂的情况。

     经过多番捻合与调整,一根根桑白皮纤维缝合线终于制作完成。

    这些缝合线呈米白色,质地轻盈却坚韧无比,在阳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。

    当与兽骨缝合针搭配使用时,效果极佳。

    在部落成员受伤需要缝合伤口时,桑白皮纤维缝合线能够轻松地穿过伤口组织,且对伤口的刺激性极小。

    它随着伤口的愈合逐渐被身体吸收,无需二次拆线,大大减轻了伤者的痛苦,为部落的医疗救治提供了一种安全、有效的材料。

     在部落的医疗发展进程中,老人意识到制作镊子对于处理伤口和夹取细小物体很有必要。

     老人首先选取了两根粗细适中、质地坚硬且有弹性的树枝。

    树枝的长度大约是成人手掌的长度,这样便于操作。

    他用刀仔细地将树枝的一端削尖,这是镊子的夹取部分。

    削尖过程中,他很注重对称,确保两根树枝的尖端形状和角度基本相同。

     接着,老人开始处理树枝的中部。

    他在两根树枝相对应的位置,用尖锐的细石针钻出小孔,然后将一种柔软且坚韧的藤条穿过小孔,把两根树枝连接起来。

    藤条的两端分别打结,并且预留出一小段,方便后续调整镊子的松紧度。

     为了使镊子的夹取部分更加光滑,避免在使用时损伤伤口或夹取物,老人用一块细腻的磨刀石对削尖的部分进行打磨。

    他反复摩擦树枝的尖端,直到触感光滑,没有木刺为止。

     在制作完成后,老人使用镊子夹取一些细小的草药碎片或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