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笔墨纸砚

关灯
    自墨汁被成功改良后,老人又将目光投向了书写工具。

    他深知,若要将这墨汁更好地运用,一支得心应手的毛笔不可或缺。

    于是,在部落的工坊里,一场制作毛笔的探索之旅悄然开启。

     老人先是带着智人们踏入山林,去寻觅制作毛笔杆的合适材料。

    他们在茂密的树林中穿梭,仔细打量着各种树木的枝条。

    最终,选定了一种质地坚韧、粗细适中且笔直的树枝。

    这种树枝不仅易于握持,其纹理还能为毛笔增添几分独特的质感。

    智人们挥舞着柴刀,小心翼翼地割下树枝,再将其截成合适的长度,带回部落。

     制作笔杆只是第一步,笔毫的选材更为关键。

    老人心中早有盘算,他带领智人们来到一片幽静的山谷。

    这里生长着许多小动物,而老人所关注的是那些毛发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动物。

    他们在山谷中设下一些简易的陷阱,等待着猎物上钩。

    不多时,便捕获了几只合适的小动物。

    老人怀着敬畏之心,从它们身上挑选出最优质的毛发。

    这些毛发细长而顺滑,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泽。

     材料备齐后,便是精细的制作工序。

    老人坐在工坊的角落,将选好的毛发仔细地梳理整齐。

    他先把毛发的根部用细线轻轻扎紧,确保其不会散开。

    然后,拿起一根已经处理好的笔杆,在笔杆的一端钻孔再涂抹上一些从树上采集的粘性树胶。

    这树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,具有极强的粘性。

    老人将扎好的毛发根部缓缓地插入笔杆的孔里,边插边转动笔杆,使毛发里的树胶均匀地分布在笔孔四周,并且与笔杆紧密相连。

     然而,这还只是初步的结合,为了让笔毫更加牢固,老人又用一层薄薄的兽皮将笔杆与毛发的连接处包裹起来,再用麻线条紧紧地缠绕几圈,打上一个小巧而结实的结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笔毫就稳稳地固定在了笔杆上。

     但老人并未满足于此,他深知一支好的毛笔,笔毫的形状和弹性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,开始仔细地修剪笔毫的形状。

    他将笔毫的尖端修剪成一个圆润而尖细的形状,如同春笋的尖芽,这样在书写时能够灵活地勾勒出各种线条。

    同时,他还会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,调整笔毫的长短和疏密。

    对于需要书写大字的毛笔,他会保留较长且较为疏松的笔毫;而对于书写小字的毛笔,则将笔毫修剪得短而紧密。

     在制作过程中,智人们在一旁认真地观摩学习。

    他们起初笨手笨脚,不是将笔毫扎得乱七八糟,就是在修剪时不小心剪坏了笔毫。

    但老人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,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把握技巧。

     经过数日的精心制作,一支支毛笔终于制作完成。

    这些毛笔形态各异,有的笔杆粗壮,笔毫丰满,适合书写豪放大气的大字;有的笔杆纤细,笔毫精致,专为书写细腻娟秀的小字而设计。

     当智人们第一次拿起这些自制的毛笔,蘸上那乌黑发亮的墨汁,在兽皮或竹片上书写时,他们被那流畅的书写感觉和丰富的表现力所震撼。

     在毛笔成功创制之后,老人又把目光投向了书写载体。

    他望着那些用于记事的兽皮、竹简,深感其不便与局限。

    看来得造纸了。

     老人召集起部落里的智人们,开始讲述造纸的用处。

    “我们要用自然之物,化腐朽为神奇。

    ”他目光坚定地说道。

    于是,智人们在老人的带领下,纷纷忙碌起来。

    有的前往溪边,采集那些柔软且富含纤维的水草;有的深入山林,收集各种树皮,像构树皮、麻栎树皮等,这些树皮纤维坚韧,是造纸的上好材料;还有的在部落周围寻找破旧的麻织物,将其拆解开来备用。

     材料收集齐全后,第一步便是制浆。

    智人们在空地上挖好几个大坑,在坑内铺上一层兽皮以防止渗漏。

    然后把采集来的水草、树皮和麻织物放入坑中,加入大量的水浸泡。

    数日后,这些材料在水中渐渐变得柔软。

    接着,智人们手持木棒,用力地捶打坑中的材料。

    “咚咚咚”的捶打声在山谷里回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