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
关灯
小
中
大
王扬不理,继续诵道:“从孙子仲,平陈与宋。
不我以归,忧心有忡。
” 杜三爷见多识广,听出王扬这音调鼻音厚重,音节较长,似乎和北方话有点像。
“爰居爰处?爰丧其马?于以求之?于林之下。
” 王扬越念越兴起,众人在嗡鸣铿锵声中,逐渐听出了一些诗歌的韵律感。
真要继续向来下听时,诵诗声戛然而止。
一屋子人不解地看向王扬,王扬看向杜三爷:“明白了吗?” 杜三爷茫然:“这......明白什么?” 王扬面露倨傲之色:“此为‘洛生咏’,乃中原正音!自五胡乱华,衣冠南渡,能做此音者少。
江南土族虽多,却只能作‘吴语’而已!可于我而言,此乃我家故物,何难之有?” 南朝土族分为两部分,一是五胡乱华之后,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中原望族。
因为侨居江南,所以称为“侨姓”。
比如琅琊王氏、陈郡谢氏,都是侨姓的代表。
另一部分是从东吴时代起便世居江南的本土家族,他们被称为“吴姓”。
土族内部一直存在一个鄙视链,即侨姓瞧不起吴姓。
不仅瞧不起他们的血统、文化、学问,就连口音也瞧不上。
所以尽管已经混居多代,但还是有一些中原旧族,坚持学习北音,不愿被吴语同化。
可随着时间推移,南北音交融混合是不可避免的事。
在这样的趋势下,“洛声咏”便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“技能”。
“洛生咏”指的是东晋之前,洛阳太学生吟咏儒经时用的标准雅音,一般土族子弟根本不会,只有那些出身正统又有家学传承的侨姓高门,才能熏陶出会“洛声咏”的子弟。
王扬可没机会被高门家学熏染,但他却接受过现代学术训练。
陈寅恪先生曾在《从史实论<切韵>》中指出隋代韵书《切韵》代表的是东晋南渡以前,洛阳旧音的系统。
所谓“洛阳旧音”,指的便是“洛生咏”
不我以归,忧心有忡。
” 杜三爷见多识广,听出王扬这音调鼻音厚重,音节较长,似乎和北方话有点像。
“爰居爰处?爰丧其马?于以求之?于林之下。
” 王扬越念越兴起,众人在嗡鸣铿锵声中,逐渐听出了一些诗歌的韵律感。
真要继续向来下听时,诵诗声戛然而止。
一屋子人不解地看向王扬,王扬看向杜三爷:“明白了吗?” 杜三爷茫然:“这......明白什么?” 王扬面露倨傲之色:“此为‘洛生咏’,乃中原正音!自五胡乱华,衣冠南渡,能做此音者少。
江南土族虽多,却只能作‘吴语’而已!可于我而言,此乃我家故物,何难之有?” 南朝土族分为两部分,一是五胡乱华之后,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中原望族。
因为侨居江南,所以称为“侨姓”。
比如琅琊王氏、陈郡谢氏,都是侨姓的代表。
另一部分是从东吴时代起便世居江南的本土家族,他们被称为“吴姓”。
土族内部一直存在一个鄙视链,即侨姓瞧不起吴姓。
不仅瞧不起他们的血统、文化、学问,就连口音也瞧不上。
所以尽管已经混居多代,但还是有一些中原旧族,坚持学习北音,不愿被吴语同化。
可随着时间推移,南北音交融混合是不可避免的事。
在这样的趋势下,“洛声咏”便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“技能”。
“洛生咏”指的是东晋之前,洛阳太学生吟咏儒经时用的标准雅音,一般土族子弟根本不会,只有那些出身正统又有家学传承的侨姓高门,才能熏陶出会“洛声咏”的子弟。
王扬可没机会被高门家学熏染,但他却接受过现代学术训练。
陈寅恪先生曾在《从史实论<切韵>》中指出隋代韵书《切韵》代表的是东晋南渡以前,洛阳旧音的系统。
所谓“洛阳旧音”,指的便是“洛生咏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