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回 奏沉疴仁宗认国母 宣密诏良相审郭槐

关灯
    包兴骑着马走在太后轿子前面开道,一行人来到南清宫。

    这天南清宫门前热闹非凡,与昨日大不相同,往来的大多是有皇家关防标识的轿子,嫔妃、贵妃、王妃以及朝廷大员的家眷们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包兴深知礼数,提前快马赶到王府门前下马,把马拴在桩上,然后步行到宫门。

    正巧看见秃王三爷在那里,赶忙上前拱手说道:“三老爷,我们家老太太到了。

    ”王三爷一听,急忙跑入内通报。

     没过多久,从里面出来两个内辅太监,对着宫门前的众人说道:“负责禀报的老爷们听好了,娘娘有旨,所有来的官员女眷一概不必通禀,都请回吧,只单独请开封府老太太进宫会面。

    ”众人纷纷应声答应。

    包兴听到后,立刻催促本府轿夫把轿子抬到宫门,由这两个内辅太监引领着进去了。

    之后王三爷出来招呼包兴,把他让到书房喝茶,今日见面,比昨日显得更为热络亲近。

     再说太后的大轿抬到二门时,早有四个太监出来,换下原来的轿夫;轿子又被抬到三门,过了仪门才稳稳落下。

    宁总管立刻来到轿前,掀起轿帘,说道:“给太夫人请安。

    ”随即撤去扶手,太后由随行丫鬟搀扶着下轿。

    太后看了看宁总管,也回问了一句:“公公好。

    ”宁总管便在前面引路,带着太后前往寝宫。

     只见狄娘娘已在门外等候迎接,远远望见太后,心中一惊,总觉得眼前这位夫人面容十分熟悉,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。

    太后走到跟前,正要行参拜之礼,狄后赶忙伸手拦住,说道:“免礼。

    ”太后也不再谦让,两人手挽着手,一同走进屋内坐下。

     太后打量着狄后,发现她比过去苍老了许多;狄后也在仔细端详太后,突然觉得她长得很像已故的李妃。

    但李妃早已被赐死,狄后怎么也想不到眼前之人竟是当今国母,只是心里始终觉得不安。

    献茶之后,两人交谈起来,太后对答如流,举止从容,尽显大家风范,狄后越聊越高兴,觉得十分投缘,于是挽留太后在宫中多住几天。

    这正合太后心意,便欣然应允。

    狄后随即让内辅太监传旨:“所有随来的轿马人等不用等候了,娘娘留太夫人多住几日。

    随行的仆役等人,都按例给予赏赐。

    ”值日的内辅太监连忙答应着,出去传达旨意。

     到了传膳的时候,狄后坚持要和太后并肩而坐,以便交谈。

    太后也没有过多推辞,显得十分直爽大方,这让狄后更加欢喜。

    饮酒间,狄后不住夸赞包公忠诚正直、贤良能干,还说:“这都是夫人教导有方啊。

    ”太后谦虚地回应了几句。

     狄后又问太后的年龄,太后回答:“四十二岁。

    ”狄后接着问:“您儿子今年多大了?”这一问,让太后顿时说不出话来,脸涨得通红,怎么也答不上来。

    狄后见状,不便再追问,便借着谈论酒的冷热岔开了话题。

    经此一问,太后也不愿再饮酒,于是传饭,吃完饭后,两人便随意坐着聊天。

     随后,狄后陪着太后在宫中各处参观,越看越觉得太后像去世的李妃,心中愈发疑惑。

    她暗自思忖:“刚才问她儿子的岁数,她怎么就答不上来,还急得满脸通红?天下哪有母亲不记得儿子年龄的道理?这事太可疑了,难道她在故意欺瞒我?也罢,既然把她留下了,晚上让她和我一起睡,表面上是和她亲近,实际上再仔细盘问她。

    ”狄后心里这么想着,眼睛不住地观察太后,见她的举止动作,越发认定她就是李妃,心里也更加拿不定主意了。

     到了晚上,用完晚膳,两人依旧坐着闲聊。

    狄后吩咐:“把静室打扫干净,将枕头被子也铺好,我要和夫人说些贴心话,打发这漫漫长夜。

    ”太后见狄后这样安排,正中下怀。

    等到就寝时,所有侍奉的人,包括太后的丫鬟,都被安排妥当,没有传唤不得擅自进入。

     狄后心里一直惦记着太后答不出儿子年龄的事,便开口追问:“夫人,你故意欺瞒我,到底是什么道理?”话语一句紧似一句。

    太后情难自禁,脱口而出:“皇姐,你难道认不出我了吗?”话一出口,已泣不成声。

    狄后大吃一惊,问道:“难道夫人你是李后娘娘?”太后泪流满面,哽咽得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狄后着急地催促:“现在屋里没有别人,你快把事情原原本本说清楚!” 太后止住悲声,将当年如何被陷害,余忠怎样替自己赴死,如何被送往陈州,又如何遇到包公并被认作母亲,在开封府静室居住期间,多亏李氏诰命向天求露治好眼睛,以及今日来给狄后祝寿就是为了吐露实情等事,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,说到伤心处,险些放声大哭。

     狄后听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