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回 紫衣女殷勤问字 白发翁傲慢谈文
关灯
小
中
大
说“不敢当”,然后大声问道:“我听说贵地是文化昌盛的地方,老丈想必早就科举高中,如今退隐在家了吧?”老者回答:“我们这里一向遵循天朝的科举制度,也通过诗赋选拔人才。
我从小就没学好,加上资质愚钝,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无奈学问浅薄,到如今已经八十岁了,仍然只是个秀才。
这几年我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的心思,学业也荒废了。
年纪大了,身体衰弱,肩不能挑,手不能提,没办法维持生计,只能教几个女学生读书,靠教书来维持生活。
我们家乡的考试,历来没有女子科举,但有个旧例,每隔十几年,国母就会举行观风盛典,凡是有文采的未婚女子,都可以参加考试,根据文章的优劣评定等级,有的赐予才女匾额,有的赐予官服荣耀其身,有的封赏她们的父母,有的荣耀她们的公婆,这是我们家乡的盛事。
所以,凡是有女儿的人家,到了四五岁的时候,无论贫富,都会把女儿送到私塾读书,为参加考试做准备。
”说着,老者指着穿紫衣的女子说:“这是我的女儿。
那个穿红衫的姓黎,是我的学生。
现在国母已经定好明年春天举行观风盛典。
之前我的女儿和我的学生参加学政考试,幸好都考中了三等的末尾名次,明年有望参加观风盛典,所以现在她们都在这里抓紧时间用功学习。
不瞒二位说,这就叫‘临时抱佛脚’,这也是我们读书人的通病,更何况她们是见识浅陋的年轻女子呢!”接着,老者对两个女子说:“今天难得二位有学问的贵客到此,你们平时读书,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,为什么不请教一下,增长增长见识,这不是很好吗?”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多九公说:“不知道二位才女有什么问题要问?我对于学问这方面,虽然不是十分精通,但对于眼前文章的含义,大概还略知一二。
”穿紫衣的女子听了,欠身说道:“我一直听说天朝是文化的发源地,人才辈出,从古至今都是如此。
二位先生世居大国,见多识广,而且都是学府中的人才,自然才学高深、知识渊博。
我生长在偏僻的海边,生性愚钝,见识又少,对于先圣先贤经书的旨意,常常不能探究其中的奥秘。
心中的疑惑积攒已久,却找不到人请教。
现在想向二位先生请教,又怕自己的问题太浅薄,就像用草茎去敲钟,自感唐突,怎敢贸然开口呢?”多九公心想:“看这女子的言谈倒还不俗,看来是读过几年书的。
可惜是个年轻的女子,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聊的。
要是她稍微懂点文墨,今天和这外国黑皮肤的女子聊一聊,倒也是一段佳话。
得想办法引她开口,只要她稍微懂点文墨,就可以慢慢聊下去了。
”于是说道:“才女请坐,不必太过谦虚。
我虽然在学府中有些虚名,但常年在外奔波谋生,没能广泛地阅读。
只有小时候读过的经书,还能略知一二,其他的知识因为荒废太久,已经很生疏了。
才女有什么问题,尽管详细说来,要是我知道,一定知无不言。
”唐敖也说:“我们都已经放下书本很多年了,学问都荒废了,实在怕回答不好问题,还望多多指教。
”多九公听到“指教”二字,鼻子里不禁轻轻哼了一声,心里想:“她们不过是海外的年轻女子,肚子里的学问可想而知。
唐兄何必这么谦虚,未免把她们看得太高了!” 只见紫衣女子又站起身来说:“我听说读书最难的是识字,识字最难的是辨别字音。
如果字音辨别不清,那么文章的意思就难以理解。
就像经书中记载的‘敦’字,它的读音就不止一个。
某本书中应该读什么音,我们这里没有得到高明的指教,常常读错,以至于后来学习的人无所适从。
二位先生博览群书,肯定知道得很详细吧?”多九公说:“才女请坐。
这个‘敦’字,在灰韵中应当读堆,比如《毛诗》里说的‘敦彼独宿’;在元韵中读惇,《易经》里‘敦临吉’;在元韵中还读豚,《汉书》里的‘敦煌,郡名’;在寒韵中读团,《毛诗》里‘敦彼行苇’;在萧韵中读雕,《毛诗》里‘敦弓既坚’;在轸韵中读准,《周礼》里‘内宰出其度量敦制’;在阮韵中读遁,《左传》中称之为‘浑敦’;在队韵中读对,《仪礼》里‘黍稷四敦’;在愿韵中读顿,《尔雅》里‘太岁在子曰困敦’;在号韵中读导,《周礼》里说的‘每敦一几’。
除了这十个读音之外,不仅经传中没有其他读音,就是别的书上,也很少见了。
幸好才女向我请教,要是问别人,恐怕连一半的读音都记不起来呢!”紫衣女子说:“我听说这个‘敦’字好像还有吞音、俦音之类的读音。
现在先生说除了这十个读音之外,没有别的读音了,大概是各地的方言不同,所以读音的多少有差异吧。
”多九公听到还有其他读音,因为刚才话说得太满,不好再详细询问,只好说:“这些文字方面的小事情,一个字常常有很多读音,我哪里还能都记住呢?况且记住几个生僻的字,也算不得什么学问。
这都是小孩子的功课,要是过于讲究,反而显得有些迂腐。
可惜你们资质都很好,却没有得到名师的指点,把功夫都用错地方了。
”紫衣女子听了,又说出了一番话。
究竟她说了什么,且看下回分解。
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:()古典白话合集
我从小就没学好,加上资质愚钝,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无奈学问浅薄,到如今已经八十岁了,仍然只是个秀才。
这几年我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的心思,学业也荒废了。
年纪大了,身体衰弱,肩不能挑,手不能提,没办法维持生计,只能教几个女学生读书,靠教书来维持生活。
我们家乡的考试,历来没有女子科举,但有个旧例,每隔十几年,国母就会举行观风盛典,凡是有文采的未婚女子,都可以参加考试,根据文章的优劣评定等级,有的赐予才女匾额,有的赐予官服荣耀其身,有的封赏她们的父母,有的荣耀她们的公婆,这是我们家乡的盛事。
所以,凡是有女儿的人家,到了四五岁的时候,无论贫富,都会把女儿送到私塾读书,为参加考试做准备。
”说着,老者指着穿紫衣的女子说:“这是我的女儿。
那个穿红衫的姓黎,是我的学生。
现在国母已经定好明年春天举行观风盛典。
之前我的女儿和我的学生参加学政考试,幸好都考中了三等的末尾名次,明年有望参加观风盛典,所以现在她们都在这里抓紧时间用功学习。
不瞒二位说,这就叫‘临时抱佛脚’,这也是我们读书人的通病,更何况她们是见识浅陋的年轻女子呢!”接着,老者对两个女子说:“今天难得二位有学问的贵客到此,你们平时读书,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,为什么不请教一下,增长增长见识,这不是很好吗?”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多九公说:“不知道二位才女有什么问题要问?我对于学问这方面,虽然不是十分精通,但对于眼前文章的含义,大概还略知一二。
”穿紫衣的女子听了,欠身说道:“我一直听说天朝是文化的发源地,人才辈出,从古至今都是如此。
二位先生世居大国,见多识广,而且都是学府中的人才,自然才学高深、知识渊博。
我生长在偏僻的海边,生性愚钝,见识又少,对于先圣先贤经书的旨意,常常不能探究其中的奥秘。
心中的疑惑积攒已久,却找不到人请教。
现在想向二位先生请教,又怕自己的问题太浅薄,就像用草茎去敲钟,自感唐突,怎敢贸然开口呢?”多九公心想:“看这女子的言谈倒还不俗,看来是读过几年书的。
可惜是个年轻的女子,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聊的。
要是她稍微懂点文墨,今天和这外国黑皮肤的女子聊一聊,倒也是一段佳话。
得想办法引她开口,只要她稍微懂点文墨,就可以慢慢聊下去了。
”于是说道:“才女请坐,不必太过谦虚。
我虽然在学府中有些虚名,但常年在外奔波谋生,没能广泛地阅读。
只有小时候读过的经书,还能略知一二,其他的知识因为荒废太久,已经很生疏了。
才女有什么问题,尽管详细说来,要是我知道,一定知无不言。
”唐敖也说:“我们都已经放下书本很多年了,学问都荒废了,实在怕回答不好问题,还望多多指教。
”多九公听到“指教”二字,鼻子里不禁轻轻哼了一声,心里想:“她们不过是海外的年轻女子,肚子里的学问可想而知。
唐兄何必这么谦虚,未免把她们看得太高了!” 只见紫衣女子又站起身来说:“我听说读书最难的是识字,识字最难的是辨别字音。
如果字音辨别不清,那么文章的意思就难以理解。
就像经书中记载的‘敦’字,它的读音就不止一个。
某本书中应该读什么音,我们这里没有得到高明的指教,常常读错,以至于后来学习的人无所适从。
二位先生博览群书,肯定知道得很详细吧?”多九公说:“才女请坐。
这个‘敦’字,在灰韵中应当读堆,比如《毛诗》里说的‘敦彼独宿’;在元韵中读惇,《易经》里‘敦临吉’;在元韵中还读豚,《汉书》里的‘敦煌,郡名’;在寒韵中读团,《毛诗》里‘敦彼行苇’;在萧韵中读雕,《毛诗》里‘敦弓既坚’;在轸韵中读准,《周礼》里‘内宰出其度量敦制’;在阮韵中读遁,《左传》中称之为‘浑敦’;在队韵中读对,《仪礼》里‘黍稷四敦’;在愿韵中读顿,《尔雅》里‘太岁在子曰困敦’;在号韵中读导,《周礼》里说的‘每敦一几’。
除了这十个读音之外,不仅经传中没有其他读音,就是别的书上,也很少见了。
幸好才女向我请教,要是问别人,恐怕连一半的读音都记不起来呢!”紫衣女子说:“我听说这个‘敦’字好像还有吞音、俦音之类的读音。
现在先生说除了这十个读音之外,没有别的读音了,大概是各地的方言不同,所以读音的多少有差异吧。
”多九公听到还有其他读音,因为刚才话说得太满,不好再详细询问,只好说:“这些文字方面的小事情,一个字常常有很多读音,我哪里还能都记住呢?况且记住几个生僻的字,也算不得什么学问。
这都是小孩子的功课,要是过于讲究,反而显得有些迂腐。
可惜你们资质都很好,却没有得到名师的指点,把功夫都用错地方了。
”紫衣女子听了,又说出了一番话。
究竟她说了什么,且看下回分解。
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:()古典白话合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