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5章 刘章词集精品一百(三)202挑刺灵感来源
关灯
小
中
大
裹紧。
父亲发动摩托车,突突的引擎声划破寂静的街道。
路灯在薄雾中晕染出暖黄色的光晕,路边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枝桠上还挂着未化的霜。
刘章望着街边逐渐亮起的早点铺子,闻着飘来的油条香气,肚子不由得咕噜叫了一声。
父亲似乎察觉到了,笑着说:“等买完年货,爸带你去吃羊肉汤,加两个烧饼!” 当摩托车拐进兴华路时,天已经微微泛白。
路口的年货市场却早已热闹起来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、讨价还价声,还有摊位上播放的喜庆的春节歌曲,瞬间将刘章从困意中唤醒。
卖春联的大爷正挥舞着毛笔,在红纸上写下苍劲有力的“福”字;卖瓜子的大妈热情地递来试吃的小纸杯;不远处的肉摊前,新鲜的猪肉在白炽灯下泛着油光,摊主手起刀落,案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。
穿过嘈杂的年货市场,兴华路与陶驿路的交叉口赫然矗立着那座熟悉的冷库。
灰蓝色的建筑在晨光中显得冷峻而庞大,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大多是像刘章父子这样来采购年货的本地人,也有开着货车来批发的小商贩。
父亲熟练地把摩托车停在路边,从车斗里拿出两个马扎。
“咱们得等会儿,冷库要等工人清点完库存才开门。
”父亲说着,从口袋里掏出烟盒,点上一支。
刘章坐在马扎上,看着周围的人。
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,裹着厚厚的棉袄,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;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,一边跺脚取暖,一边讨论着晚上的牌局;还有个和刘章年纪相仿的女孩,正好奇地盯着冷库大门,时不时问父亲里面是什么样子。
等待的时间里,父亲和相熟的邻居聊起了天。
“老刘,今年还是老样子,买带鱼和鸡爪?”“是啊,孩子爱吃,他妈也说年夜饭得有鱼,图个吉利。
”听到这话,刘章心里暖暖的。
他望着冷库上方结着冰棱的排水管,想象着里面堆满如山的冻货,仿佛已经闻到了炸带鱼的香气。
终于,冷库的电动门缓缓升起,一股寒气扑面而来。
刘章跟着父亲走进冷库,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
巨大的空间里,货架层层叠叠,上面堆满了用白色塑料袋包裹的冻货,在冷光灯的照射下泛着幽幽的蓝光。
叉车在过道里来回穿梭,工人们穿着厚重的棉衣,戴着棉帽和手套,忙碌地搬运货物。
父亲熟门熟路地带着刘章来到存放海鲜的区域。
一排排冻带鱼整齐地码放在托盘上,银白色的鱼身在低温下结着一层薄霜。
“老板,来五条大的!”父亲向冷库管理员喊道。
管理员推着小推车过来,用钩子熟练地挑出几条肥厚的带鱼,往电子秤上一放:“23斤,算你18块一斤。
”父亲仔细检查了带鱼的新鲜度,满意地点点头。
接着,他们又来到禽肉区。
冻鸡爪、冻鸡肉被分装在不同的箱子里。
刘章踮起脚,看着父亲和管理员讨价还价。
“再便宜点吧,都是老主顾了,明年还来!”最终,父亲以优惠的价格买下了十斤鸡爪和十五斤鸡肉。
管理员帮忙把货物装进厚实的塑料袋,又套上一层泡沫箱,“回去赶紧放冰箱,别化了。
” 从冷库里出来,刘章和父亲的脸上都挂满了冰霜。
但看着三轮车斗里塞满的年货,心里却是暖烘烘的。
父亲把棉被仔细地盖在货物上,用绳子捆扎结实。
“走,爸带你去喝羊肉汤!”父亲笑着说,发动了摩托车。
在街角的羊肉汤馆里,刘章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碗,看着乳白色的汤汁里漂浮着鲜嫩的羊肉片和碧绿的香菜,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。
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,驱散了在冷库里的寒意。
父亲则坐在对面,一边吃着烧饼,一边叮嘱刘章:“慢点吃,别烫着。
”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回家的路上,摩托车慢悠悠地行驶在年货市场中。
刘章看着车斗里的年货,想象着年夜饭的场景:母亲在厨房忙碌地炸带鱼、炖鸡爪,香气飘满整个院子;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其乐融融地吃着年夜饭,看着春晚,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。
想到这里,他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回到家,母亲早已在院子里支起了竹竿,准备晾晒年货。
父亲把冻货搬进厨房,刘章帮忙打开冰箱。
“今年的带鱼真肥,章章有口福了!”母亲一边说着,一边开始清洗鸡爪。
刘章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,突然觉得,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——一家人在一起,热热闹闹,平平安安。
夜幕降临,兴华路与陶驿路的交叉口依旧灯火通明,年货市场的喧闹声还在继续。
而在刘家小院里,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户,照亮了这个平凡却幸福的家庭,也照亮了刘章心中那份关于年味的美好记忆。
在鲁西南的定陶,春节的仪式感总是从厨房飘出的香气开始。
炸带鱼的酥脆、煮猪肉的醇香、烧鸡的浓郁,这些年复一年出现在年夜饭餐桌上的传统美食,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,成为定陶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年味符号。
每到腊月,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奏响了忙碌的序曲,灶台腾起的热气中,凝结着对团圆的期盼、对生活的热爱,更传承着绵延数代的家庭温情与文化记忆。
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,定陶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。
兴华路与陶驿路交叉口的冷库前,前来采购带鱼、猪肉的人络绎不绝。
猪肉的采购同样讲究。
定陶人偏爱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用来制作红烧肉、扣肉等传统菜肴;排骨则要选肋排,肉质鲜嫩,适合炖煮。
烧鸡多是选购本地老字号,黄店镇的烧鸡以独特的香料配方和卤制工艺闻名,表皮金黄油亮,香味能飘出老远。
这些食材,承载着定陶人对年节美食的执着追求,每一块肉、每一条鱼,都要经过精挑细选,只为在年夜饭上呈现最地道的风味。
采购回家后,母亲便开始了细致的准备工作。
带鱼要逐条洗净,去除内脏和黑膜,剪成均匀的小段,用葱姜、料酒、花椒、盐腌制入味。
腌制的时间也有讲究,太短不入味,太长则肉质发柴,通常要腌制两到三个小时,让调料的香味充分渗入鱼肉。
猪肉要切成大小适中的方块,焯水去腥,再用温水冲洗干净,为后续烹饪做好准备。
烧鸡虽然是现成的,但母亲总会在食用前重新加热,让香气再次散发出来。
炸带鱼是春节前最具烟火气的场景。
母亲早早地架起油锅,火苗舔舐着锅底,油渐渐冒出细小的气泡。
刘章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,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忙碌。
“离远点,小心油溅到身上。
”母亲一边叮嘱,一边将腌制好的带鱼沥干水分,逐条放入锅中。
霎时间,油锅里发出“刺啦”的声响,金黄的油花欢快地跳跃,带鱼在油锅里慢慢变得金黄酥脆,香气四溢。
刘章忍不住咽了咽口水,母亲见状,总会捞出最先炸好的几块,放在盘子里吹凉,“先尝尝,小心烫。
”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鱼肉,咸香可口,是刘章童年最甜蜜的期待。
煮猪肉的过程则更显耐心与温情。
大铁锅里,焯好水的猪肉块与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冰糖等调料一同翻滚。
母亲时不时揭开锅盖,撇去浮沫,调整火候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肉香渐渐弥漫开来,浓郁醇厚。
刘章喜欢蹲在灶台边,往灶膛里添柴火,看火苗映红母亲的脸庞。
“等肉煮好了,给你做红烧肉,肥而不腻,可好吃了。
”母亲的话,让刘章对年夜饭又多了几分期待。
煮好的猪肉,一部分用来做红烧肉、扣肉,一部分则切成薄片,蘸着蒜泥吃,原汁原味,香而不腻。
烧鸡虽然无需复杂的烹饪过程,但在定陶人的年夜饭中却不可或缺。
黄店烧鸡独特的香料配方,融合了八角、花椒、桂皮、小茴香等十几种香料,经过数小时的卤制,鸡肉入味透彻,连骨头都散发着香味。
撕开一只烧鸡,金黄的鸡皮泛着油光,鲜嫩的鸡肉丝丝分明,轻轻一咬,汁水四溢,让人回味无穷。
每到春节,定陶人家的餐桌上,总会摆上一只香气扑鼻的烧鸡,寓意着吉祥如意。
除夕夜,当丰盛的年夜饭摆满餐桌,炸带鱼、煮猪肉、烧鸡成为最亮眼的主角。
炸带鱼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,金黄酥脆的外表让人食欲大增;红烧肉色泽红亮,肥而不腻,入口即化;烧鸡香气四溢,让人垂涎欲滴。
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
父亲总会先给爷爷奶奶夹上最肥美的红烧肉、最鲜嫩的鸡肉,“爸妈,多吃点。
”爷爷奶奶则会笑着给刘章夹上炸带鱼,“乖孙子,快吃,长身体呢。
”刘章咬下一口酥脆的带鱼,感受着家人的关爱,心里暖烘烘的。
饭桌上,大家分享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,谈论着新一年的希望与憧憬,美食成为了情感交流的纽带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这些传统美食,不仅是年夜饭的美味佳肴,更是定陶人传承家风、维系亲情的重要载体。
刘章记得,小时候,奶奶总会在炸带鱼时念叨:“鱼要整条炸,吃的时候不能翻,寓意着年年有余,做事有头有尾。
”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习俗,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,成为了定陶人独特的文化基因。
而煮猪肉、烧鸡等美食,也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,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定陶人家春节必备的炸带鱼、煮猪肉、烧鸡,却始终占据着年夜饭的重要位置。
如今,刘章已经长大成人,离家求学、工作,但每年春节,他都会早早回到定陶,陪着父母一起采购年货、烹饪美食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不仅学会了炸带鱼、煮猪肉的技巧,更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家庭温情。
在定陶的街头巷尾,也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开起了特色餐馆,将传统的炸带鱼、煮猪肉等美食进行创新改良,推出了炸带鱼卷饼、创意红烧肉等新菜品,吸引了众多食客。
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活力,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定陶的美食文化。
而在乡村,每逢春节,邻里之间还会互相赠送自家制作的炸带鱼、烧鸡,分享美食,传递祝福,延续着那份浓浓的乡情。
炸带鱼的酥脆、煮猪肉的醇香、烧鸡的浓郁,这些定陶人家春节必备的美食,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,奏响了春节的序曲,编织出了最温暖的年味记忆。
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亲情,在岁月的长河中,历久弥新,代代相传。
腊月的定陶,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刘家的玻璃窗。
厨房内却暖意融融,母亲刚出锅的红烧带鱼在瓷盘里泛着油亮的光泽,浓郁的香气勾得刘章直咽口水。
谁也没想到,这份诱人的美味,会让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经历一场难忘的意外,也让他在疼痛与成长中,读懂了生活里那些藏在细微处的道理。
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桌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欢声笑语不断。
刘章夹起一块鱼肉,金黄色的鱼皮裹着雪白的鱼肉,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。
他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撕鱼肉,想快点把这美味送进嘴里。
“小心点,别用手抓。
”母亲的提醒被此起彼伏的碰杯声淹没,刘章敷衍地应了一声,注意力全在鲜嫩的鱼肉上。
就在他用力撕扯鱼肉时,突然感到左手食指一阵刺痛。
他下意识地松开手,只见手指上渗出一颗血珠,一根细小的鱼刺赫然扎在指尖。
“叫你别用手,这下好了吧!”母亲连忙拿来棉签,轻轻按住伤口。
刘章疼得直咧嘴,却强装镇定:“没事,拔出来就好了。
”然而,当他试图用镊子夹出鱼刺时,却发现这根刺已经深深扎进肉里,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法拔出。
起初,刘章并没把这当回事。
在他看来,不过是根小刺,忍一忍就过去了。
父亲却皱起了眉头:“不能大意,要是感染了可不得了。
”但看着儿子满不在乎的样子,父亲也没再说什么,只是叮嘱他多注意。
当晚,刘章的手指开始隐隐作痛,伤口周围泛起一圈红晕,可他还是没放在心上,只顾着和堂哥堂弟们放鞭炮、玩游戏。
第二天一早,刘章被一阵钻心的疼痛惊醒。
他举起左手,发现食指已经肿得像根小胡萝卜,伤口处又红又肿,轻轻一碰就疼得眼泪打转。
更糟糕的是,原本清晰可见的鱼刺,已经完全陷入肉里,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黑点。
母亲见状,急得直跺脚:“早让你去医院,现在好了吧!” 整个春节假期,刘章都被这根小小的鱼刺折磨着。
他没法和小伙伴们打篮球,不能帮母亲包饺子,甚至连写作业都成了难题。
手指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剧烈,到了晚上,更是疼得难以入睡。
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,父亲心疼不已:“明天一早就去医院,不能再拖了。
” 接下来的几天,刘章尝试了各种土办法。
奶奶用针蘸着香油挑刺,姥姥找来草药敷在伤口上,可这些方法不仅没能取出鱼刺,反而让伤口更加红肿发炎。
手指的肿胀开始蔓延,整个手掌都变得又硬又烫,刘章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后悔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。
大年初五,父亲带着刘章来到了定陶区人民医院。
候诊区里人来人往,消毒水的气味混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,让刘章原本紧张的心情更加忐忑。
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,他看着进进出出的患者,心里不停地打鼓:“取个鱼刺,不会很疼吧?” 终于轮到刘章就诊时,年轻的医生仔细检查了他的手指,眉头皱了起来:“刺扎得太深,已经感染了,必须马上处理。
”说着,医生拿出了手术器械,准备进行局部麻醉。
看着寒光闪闪的手术刀,刘章吓得脸色发白,紧紧抓住父亲的手。
父亲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别怕,有爸在。
”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麻醉药注入手指的瞬间,刘章只觉得一阵冰凉,随后便是火辣辣的刺痛。
医生用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划开伤口,镊子在血肉模糊的伤口里探寻着鱼刺的踪迹。
每一次触碰,都让刘章疼得浑身发抖。
父亲站在一旁,紧紧握着儿子的另一只手,轻声安慰:“马上就好了,再忍忍。
” 经过近半小时的努力,医生终于取出了那根折磨刘章多日的鱼刺。
看着这根不到半厘米长的细小骨刺,刘章怎么也想不到,它竟会带来这么大的痛苦。
医生一边处理伤口,一边严肃地叮嘱:“以后吃鱼一定要小心,这种小刺最容易被忽视,但危害却很大。
” 从医院回家的路上,刘章看着缠着纱布的手指,心里满是懊悔。
父亲没有责怪他,只是语重心长地说:“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这根鱼刺,看着不起眼,却可能带来大麻烦。
以后做事,一定要多一分小心,多听长辈的话。
” 这次经历,让刘章彻底改变了。
他开始明白,母亲那句被他当作唠叨的“小心鱼刺”,蕴含着多少关爱与担忧;父亲坚持带他去医院,又承担着怎样的焦急与心疼。
手指上的伤口渐渐愈合,但这次教训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。
返校后,刘章主动在班级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提醒同学们吃鱼时一定要小心。
他还利用课余时间,和几个同学一起制作了鱼刺安全知识的手抄报,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。
曾经大大咧咧的少年,变得细心而沉稳,学会了从生活的小事中汲取教训。
多年后,每当刘章回想起那次被鱼刺扎伤的经历,都会感慨万分。
那根小小的鱼刺,不仅教会了他谨慎与细心,更让他懂得了父母的爱就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叮嘱里。
如今的他,每次吃鱼都会想起母亲的唠叨、父亲的陪伴,还有医院里那堂难忘的“成长课”。
在定陶的街头巷尾,关于鱼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
但对刘章来说,那个被鱼刺扎伤的春节,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最特别的记忆。
它像一枚小小的勋章,见证着一个少年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,也让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,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敬畏与细心。
挑刺 作词:刘章 想吃油炸带鱼段 过年称5斤带鱼 将带鱼切成鱼段 油炸至金黄色捞出 我一不小心扎到手指 几天后发现长到肉里 我来到医院 找医生帮忙挑刺 刺挑出后 两天后恢复 喜欢章语管请大家收藏:()章语管
父亲发动摩托车,突突的引擎声划破寂静的街道。
路灯在薄雾中晕染出暖黄色的光晕,路边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枝桠上还挂着未化的霜。
刘章望着街边逐渐亮起的早点铺子,闻着飘来的油条香气,肚子不由得咕噜叫了一声。
父亲似乎察觉到了,笑着说:“等买完年货,爸带你去吃羊肉汤,加两个烧饼!” 当摩托车拐进兴华路时,天已经微微泛白。
路口的年货市场却早已热闹起来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、讨价还价声,还有摊位上播放的喜庆的春节歌曲,瞬间将刘章从困意中唤醒。
卖春联的大爷正挥舞着毛笔,在红纸上写下苍劲有力的“福”字;卖瓜子的大妈热情地递来试吃的小纸杯;不远处的肉摊前,新鲜的猪肉在白炽灯下泛着油光,摊主手起刀落,案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。
穿过嘈杂的年货市场,兴华路与陶驿路的交叉口赫然矗立着那座熟悉的冷库。
灰蓝色的建筑在晨光中显得冷峻而庞大,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大多是像刘章父子这样来采购年货的本地人,也有开着货车来批发的小商贩。
父亲熟练地把摩托车停在路边,从车斗里拿出两个马扎。
“咱们得等会儿,冷库要等工人清点完库存才开门。
”父亲说着,从口袋里掏出烟盒,点上一支。
刘章坐在马扎上,看着周围的人。
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,裹着厚厚的棉袄,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;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,一边跺脚取暖,一边讨论着晚上的牌局;还有个和刘章年纪相仿的女孩,正好奇地盯着冷库大门,时不时问父亲里面是什么样子。
等待的时间里,父亲和相熟的邻居聊起了天。
“老刘,今年还是老样子,买带鱼和鸡爪?”“是啊,孩子爱吃,他妈也说年夜饭得有鱼,图个吉利。
”听到这话,刘章心里暖暖的。
他望着冷库上方结着冰棱的排水管,想象着里面堆满如山的冻货,仿佛已经闻到了炸带鱼的香气。
终于,冷库的电动门缓缓升起,一股寒气扑面而来。
刘章跟着父亲走进冷库,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
巨大的空间里,货架层层叠叠,上面堆满了用白色塑料袋包裹的冻货,在冷光灯的照射下泛着幽幽的蓝光。
叉车在过道里来回穿梭,工人们穿着厚重的棉衣,戴着棉帽和手套,忙碌地搬运货物。
父亲熟门熟路地带着刘章来到存放海鲜的区域。
一排排冻带鱼整齐地码放在托盘上,银白色的鱼身在低温下结着一层薄霜。
“老板,来五条大的!”父亲向冷库管理员喊道。
管理员推着小推车过来,用钩子熟练地挑出几条肥厚的带鱼,往电子秤上一放:“23斤,算你18块一斤。
”父亲仔细检查了带鱼的新鲜度,满意地点点头。
接着,他们又来到禽肉区。
冻鸡爪、冻鸡肉被分装在不同的箱子里。
刘章踮起脚,看着父亲和管理员讨价还价。
“再便宜点吧,都是老主顾了,明年还来!”最终,父亲以优惠的价格买下了十斤鸡爪和十五斤鸡肉。
管理员帮忙把货物装进厚实的塑料袋,又套上一层泡沫箱,“回去赶紧放冰箱,别化了。
” 从冷库里出来,刘章和父亲的脸上都挂满了冰霜。
但看着三轮车斗里塞满的年货,心里却是暖烘烘的。
父亲把棉被仔细地盖在货物上,用绳子捆扎结实。
“走,爸带你去喝羊肉汤!”父亲笑着说,发动了摩托车。
在街角的羊肉汤馆里,刘章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碗,看着乳白色的汤汁里漂浮着鲜嫩的羊肉片和碧绿的香菜,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。
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,驱散了在冷库里的寒意。
父亲则坐在对面,一边吃着烧饼,一边叮嘱刘章:“慢点吃,别烫着。
”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回家的路上,摩托车慢悠悠地行驶在年货市场中。
刘章看着车斗里的年货,想象着年夜饭的场景:母亲在厨房忙碌地炸带鱼、炖鸡爪,香气飘满整个院子;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其乐融融地吃着年夜饭,看着春晚,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。
想到这里,他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回到家,母亲早已在院子里支起了竹竿,准备晾晒年货。
父亲把冻货搬进厨房,刘章帮忙打开冰箱。
“今年的带鱼真肥,章章有口福了!”母亲一边说着,一边开始清洗鸡爪。
刘章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,突然觉得,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——一家人在一起,热热闹闹,平平安安。
夜幕降临,兴华路与陶驿路的交叉口依旧灯火通明,年货市场的喧闹声还在继续。
而在刘家小院里,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户,照亮了这个平凡却幸福的家庭,也照亮了刘章心中那份关于年味的美好记忆。
在鲁西南的定陶,春节的仪式感总是从厨房飘出的香气开始。
炸带鱼的酥脆、煮猪肉的醇香、烧鸡的浓郁,这些年复一年出现在年夜饭餐桌上的传统美食,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,成为定陶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年味符号。
每到腊月,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奏响了忙碌的序曲,灶台腾起的热气中,凝结着对团圆的期盼、对生活的热爱,更传承着绵延数代的家庭温情与文化记忆。
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,定陶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。
兴华路与陶驿路交叉口的冷库前,前来采购带鱼、猪肉的人络绎不绝。
猪肉的采购同样讲究。
定陶人偏爱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用来制作红烧肉、扣肉等传统菜肴;排骨则要选肋排,肉质鲜嫩,适合炖煮。
烧鸡多是选购本地老字号,黄店镇的烧鸡以独特的香料配方和卤制工艺闻名,表皮金黄油亮,香味能飘出老远。
这些食材,承载着定陶人对年节美食的执着追求,每一块肉、每一条鱼,都要经过精挑细选,只为在年夜饭上呈现最地道的风味。
采购回家后,母亲便开始了细致的准备工作。
带鱼要逐条洗净,去除内脏和黑膜,剪成均匀的小段,用葱姜、料酒、花椒、盐腌制入味。
腌制的时间也有讲究,太短不入味,太长则肉质发柴,通常要腌制两到三个小时,让调料的香味充分渗入鱼肉。
猪肉要切成大小适中的方块,焯水去腥,再用温水冲洗干净,为后续烹饪做好准备。
烧鸡虽然是现成的,但母亲总会在食用前重新加热,让香气再次散发出来。
炸带鱼是春节前最具烟火气的场景。
母亲早早地架起油锅,火苗舔舐着锅底,油渐渐冒出细小的气泡。
刘章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,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忙碌。
“离远点,小心油溅到身上。
”母亲一边叮嘱,一边将腌制好的带鱼沥干水分,逐条放入锅中。
霎时间,油锅里发出“刺啦”的声响,金黄的油花欢快地跳跃,带鱼在油锅里慢慢变得金黄酥脆,香气四溢。
刘章忍不住咽了咽口水,母亲见状,总会捞出最先炸好的几块,放在盘子里吹凉,“先尝尝,小心烫。
”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鱼肉,咸香可口,是刘章童年最甜蜜的期待。
煮猪肉的过程则更显耐心与温情。
大铁锅里,焯好水的猪肉块与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冰糖等调料一同翻滚。
母亲时不时揭开锅盖,撇去浮沫,调整火候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肉香渐渐弥漫开来,浓郁醇厚。
刘章喜欢蹲在灶台边,往灶膛里添柴火,看火苗映红母亲的脸庞。
“等肉煮好了,给你做红烧肉,肥而不腻,可好吃了。
”母亲的话,让刘章对年夜饭又多了几分期待。
煮好的猪肉,一部分用来做红烧肉、扣肉,一部分则切成薄片,蘸着蒜泥吃,原汁原味,香而不腻。
烧鸡虽然无需复杂的烹饪过程,但在定陶人的年夜饭中却不可或缺。
黄店烧鸡独特的香料配方,融合了八角、花椒、桂皮、小茴香等十几种香料,经过数小时的卤制,鸡肉入味透彻,连骨头都散发着香味。
撕开一只烧鸡,金黄的鸡皮泛着油光,鲜嫩的鸡肉丝丝分明,轻轻一咬,汁水四溢,让人回味无穷。
每到春节,定陶人家的餐桌上,总会摆上一只香气扑鼻的烧鸡,寓意着吉祥如意。
除夕夜,当丰盛的年夜饭摆满餐桌,炸带鱼、煮猪肉、烧鸡成为最亮眼的主角。
炸带鱼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,金黄酥脆的外表让人食欲大增;红烧肉色泽红亮,肥而不腻,入口即化;烧鸡香气四溢,让人垂涎欲滴。
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
父亲总会先给爷爷奶奶夹上最肥美的红烧肉、最鲜嫩的鸡肉,“爸妈,多吃点。
”爷爷奶奶则会笑着给刘章夹上炸带鱼,“乖孙子,快吃,长身体呢。
”刘章咬下一口酥脆的带鱼,感受着家人的关爱,心里暖烘烘的。
饭桌上,大家分享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,谈论着新一年的希望与憧憬,美食成为了情感交流的纽带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这些传统美食,不仅是年夜饭的美味佳肴,更是定陶人传承家风、维系亲情的重要载体。
刘章记得,小时候,奶奶总会在炸带鱼时念叨:“鱼要整条炸,吃的时候不能翻,寓意着年年有余,做事有头有尾。
”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习俗,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,成为了定陶人独特的文化基因。
而煮猪肉、烧鸡等美食,也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,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定陶人家春节必备的炸带鱼、煮猪肉、烧鸡,却始终占据着年夜饭的重要位置。
如今,刘章已经长大成人,离家求学、工作,但每年春节,他都会早早回到定陶,陪着父母一起采购年货、烹饪美食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不仅学会了炸带鱼、煮猪肉的技巧,更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家庭温情。
在定陶的街头巷尾,也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开起了特色餐馆,将传统的炸带鱼、煮猪肉等美食进行创新改良,推出了炸带鱼卷饼、创意红烧肉等新菜品,吸引了众多食客。
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活力,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定陶的美食文化。
而在乡村,每逢春节,邻里之间还会互相赠送自家制作的炸带鱼、烧鸡,分享美食,传递祝福,延续着那份浓浓的乡情。
炸带鱼的酥脆、煮猪肉的醇香、烧鸡的浓郁,这些定陶人家春节必备的美食,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,奏响了春节的序曲,编织出了最温暖的年味记忆。
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亲情,在岁月的长河中,历久弥新,代代相传。
腊月的定陶,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刘家的玻璃窗。
厨房内却暖意融融,母亲刚出锅的红烧带鱼在瓷盘里泛着油亮的光泽,浓郁的香气勾得刘章直咽口水。
谁也没想到,这份诱人的美味,会让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经历一场难忘的意外,也让他在疼痛与成长中,读懂了生活里那些藏在细微处的道理。
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桌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欢声笑语不断。
刘章夹起一块鱼肉,金黄色的鱼皮裹着雪白的鱼肉,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。
他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撕鱼肉,想快点把这美味送进嘴里。
“小心点,别用手抓。
”母亲的提醒被此起彼伏的碰杯声淹没,刘章敷衍地应了一声,注意力全在鲜嫩的鱼肉上。
就在他用力撕扯鱼肉时,突然感到左手食指一阵刺痛。
他下意识地松开手,只见手指上渗出一颗血珠,一根细小的鱼刺赫然扎在指尖。
“叫你别用手,这下好了吧!”母亲连忙拿来棉签,轻轻按住伤口。
刘章疼得直咧嘴,却强装镇定:“没事,拔出来就好了。
”然而,当他试图用镊子夹出鱼刺时,却发现这根刺已经深深扎进肉里,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法拔出。
起初,刘章并没把这当回事。
在他看来,不过是根小刺,忍一忍就过去了。
父亲却皱起了眉头:“不能大意,要是感染了可不得了。
”但看着儿子满不在乎的样子,父亲也没再说什么,只是叮嘱他多注意。
当晚,刘章的手指开始隐隐作痛,伤口周围泛起一圈红晕,可他还是没放在心上,只顾着和堂哥堂弟们放鞭炮、玩游戏。
第二天一早,刘章被一阵钻心的疼痛惊醒。
他举起左手,发现食指已经肿得像根小胡萝卜,伤口处又红又肿,轻轻一碰就疼得眼泪打转。
更糟糕的是,原本清晰可见的鱼刺,已经完全陷入肉里,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黑点。
母亲见状,急得直跺脚:“早让你去医院,现在好了吧!” 整个春节假期,刘章都被这根小小的鱼刺折磨着。
他没法和小伙伴们打篮球,不能帮母亲包饺子,甚至连写作业都成了难题。
手指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剧烈,到了晚上,更是疼得难以入睡。
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,父亲心疼不已:“明天一早就去医院,不能再拖了。
” 接下来的几天,刘章尝试了各种土办法。
奶奶用针蘸着香油挑刺,姥姥找来草药敷在伤口上,可这些方法不仅没能取出鱼刺,反而让伤口更加红肿发炎。
手指的肿胀开始蔓延,整个手掌都变得又硬又烫,刘章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后悔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。
大年初五,父亲带着刘章来到了定陶区人民医院。
候诊区里人来人往,消毒水的气味混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,让刘章原本紧张的心情更加忐忑。
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,他看着进进出出的患者,心里不停地打鼓:“取个鱼刺,不会很疼吧?” 终于轮到刘章就诊时,年轻的医生仔细检查了他的手指,眉头皱了起来:“刺扎得太深,已经感染了,必须马上处理。
”说着,医生拿出了手术器械,准备进行局部麻醉。
看着寒光闪闪的手术刀,刘章吓得脸色发白,紧紧抓住父亲的手。
父亲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别怕,有爸在。
”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麻醉药注入手指的瞬间,刘章只觉得一阵冰凉,随后便是火辣辣的刺痛。
医生用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划开伤口,镊子在血肉模糊的伤口里探寻着鱼刺的踪迹。
每一次触碰,都让刘章疼得浑身发抖。
父亲站在一旁,紧紧握着儿子的另一只手,轻声安慰:“马上就好了,再忍忍。
” 经过近半小时的努力,医生终于取出了那根折磨刘章多日的鱼刺。
看着这根不到半厘米长的细小骨刺,刘章怎么也想不到,它竟会带来这么大的痛苦。
医生一边处理伤口,一边严肃地叮嘱:“以后吃鱼一定要小心,这种小刺最容易被忽视,但危害却很大。
” 从医院回家的路上,刘章看着缠着纱布的手指,心里满是懊悔。
父亲没有责怪他,只是语重心长地说:“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这根鱼刺,看着不起眼,却可能带来大麻烦。
以后做事,一定要多一分小心,多听长辈的话。
” 这次经历,让刘章彻底改变了。
他开始明白,母亲那句被他当作唠叨的“小心鱼刺”,蕴含着多少关爱与担忧;父亲坚持带他去医院,又承担着怎样的焦急与心疼。
手指上的伤口渐渐愈合,但这次教训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。
返校后,刘章主动在班级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提醒同学们吃鱼时一定要小心。
他还利用课余时间,和几个同学一起制作了鱼刺安全知识的手抄报,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。
曾经大大咧咧的少年,变得细心而沉稳,学会了从生活的小事中汲取教训。
多年后,每当刘章回想起那次被鱼刺扎伤的经历,都会感慨万分。
那根小小的鱼刺,不仅教会了他谨慎与细心,更让他懂得了父母的爱就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叮嘱里。
如今的他,每次吃鱼都会想起母亲的唠叨、父亲的陪伴,还有医院里那堂难忘的“成长课”。
在定陶的街头巷尾,关于鱼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
但对刘章来说,那个被鱼刺扎伤的春节,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最特别的记忆。
它像一枚小小的勋章,见证着一个少年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,也让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,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敬畏与细心。
挑刺 作词:刘章 想吃油炸带鱼段 过年称5斤带鱼 将带鱼切成鱼段 油炸至金黄色捞出 我一不小心扎到手指 几天后发现长到肉里 我来到医院 找医生帮忙挑刺 刺挑出后 两天后恢复 喜欢章语管请大家收藏:()章语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