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1-2

关灯
    若患者经常自汗出,这表明营气本和。

    营气虽和,但体表仍不调和,原因在于卫气不能与营气和谐共处。

    营气在脉中运行,卫气在脉外运行,此时再次发汗,促使营卫调和,病就会痊愈,适宜用桂枝汤治疗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这是进一步阐释上条中营卫为何不调和的缘由。

    意思是,有的患者时常自汗出,这说明营气已然调和。

    然而,即便营气调和,发热症状却仍未消退,这是因为卫气在外不调和,不能与营气共同维持和谐状态。

    所以,尽管营气已和,却仍时常自汗出,疾病也未能痊愈。

    这是由于营气在脉中运行,卫气在脉外运行,卫气不调和,即便营气调和,疾病也难以解除。

    因此,需再次发汗,以抑制卫气并调和营气,使营卫调和,疾病自然就会痊愈。

    同样适宜用桂枝汤。

     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此条与上条意思相近。

    上条说的是时而如此,这里说的是经常如此,即无时无刻不是这样。

    上条提到“脏”,脏属阴主里;这里提到“营”,营也属阴主里。

    由于上条说的是偶尔情况,所以表述简略;这里说的是经常情况,所以表述详尽,两条相互阐发,意义并无不同。

     喻昌说:这是阐明卫气遭受风邪侵袭,营气自汗出的机理。

    但凡汗出而营气调和,但发热症状却未缓解,这是卫气强盛而不与营气调和。

    再次发汗,使风邪从肌表孔窍外出,这样卫气就不再强盛,从而与营气调和。

    就如同饮酒过量而发狂,酒气消散后,人就恢复平静。

    营气受到寒邪侵袭,不与卫气调和,适宜用麻黄汤,道理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 吴人驹说:上条症状发作有一定时间,而此条症状发作没有固定时间。

    即便不自汗出,但发热症状不缓解的,同样属于营卫不调和。

    因为营卫相互协调才叫调和,营气不能独自称为调和。

     张锡驹说:卫气的作用是使腠理致密,掌管开合,保卫体表并起到坚固作用。

    如今卫气受到风邪侵袭,无法保卫体表,所以经常自汗出且发热症状不缓解,这是营气调和而卫气不调和。

     魏荔彤说:之前用桂枝汤解肌,是为了调和卫气,使时而发热的症状停止;这里用桂枝汤发汗,是为了调和卫气,使经常自汗的症状停止。

    通过发汗使表邪解除,发热症状也就随之缓解。

    所以总结来说:营卫调和,疾病就会痊愈。

     患太阳病,初次服用桂枝汤后,反而出现心烦且病症未缓解的情况,应先针刺风池、风府穴位,之后再服用桂枝汤,病症就会痊愈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患太阳病,服用桂枝汤后,若体表病症未解除,可再次服用。

    如今初次服用后,不仅病症未缓解,反而增添心烦症状,这表明表邪过于强盛。

    若立刻再次服用桂枝汤,恐怕会使烦热症状加剧。

    所以应当先采用针刺疗法,疏泄在经络中的邪热,然后再服用桂枝汤,发散肌腠间的风邪,使内外调和,自然就会出汗,病症也随之解除。

     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桂枝汤的疗效关键在于服用方法,发汗务必遵循经文所述。

    若服用方法不当,出汗不符合要求,疾病必然无法解除,所以会反而心烦。

    “反”即转变的意思,指转而出现热闷症状。

    风池穴在耳后凹陷处,按压时可牵连到耳内,是手足少阳脉的交会处,针刺可刺入同身寸的四分。

    风府穴在项部,入发际一寸处,大筋内侧凹陷中,是督脉、阳维二经的交会处,针刺可刺入同身寸的四分。

     张志聪说:风池、风府虽不属于太阳穴道,但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,所以针刺这两个穴位,可削弱太阳经的病势。

     魏荔彤说:担心人们误将此症状当作已经传变的躁烦,所以特意指出以告知众人。

    这里说病症未缓解,表明太阳病的症状都还存在,只是增添了心烦症状,由此可知这并非传至里的心烦,而是表证未解所导致的心烦。

     疾病若要自行痊愈,必然会先出现心烦,之后才会出汗而病症解除。

    如何知道会这样呢?因为脉象浮,所以知道会出汗而病症解除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出汗后病症未缓解且心烦,若太阳病症状仍在,表明表邪强盛;若出现阳明病症状,则表明里热强盛。

    然而,也有疾病即将自行痊愈,但在痊愈之前先出现心烦的情况,这是因为正邪相互抗争,是将要出汗的征兆。

    在心烦的时候,病症是否会解除,原本难以确定,但诊察其六脉都呈现浮象,就可知邪气想要返回体表,应当会出汗而病症解除。

     【集注】程知说:天地间湿气郁蒸就会降雨,人体烦闷就会出汗,应当通过脉象浮来判断。

    假如脉象不浮,那么心烦又可能是邪气入里的表现。

     程应旄说:如果诊察到脉象浮,这就是邪气返回体表的征兆,千万不要随意治疗心烦症状,以免阻碍出汗,使原本应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