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-1
关灯
小
中
大
用芎苏散。
按照王肯堂的意见确实很恰当。
然而必须是病症兼见表里,邪气错杂,类似伤寒但又不完全是伤寒的情况,才可以在这些方剂中斟酌选用。
如果脉象和症状与麻黄汤、桂枝汤所对应的病症相吻合,自然应当遵循仲景的治法来治疗。
即使平素元气虚弱,或者平素有热,不适合用麻黄、桂枝的,也一定要按照刘完素、张洁古的方法,慢慢地斟酌治疗,这样才不至于误人。
临床医生,应当详细审慎地对待。
吴绶说:凡是伤寒病,寒邪在表,闭阻腠理,出现身体疼痛、拘急,怕冷无汗的症状,必须使用麻黄这样辛苦的药物,开发腠理,驱逐寒邪,使汗出而病解。
只是在夏季炎热的时候,即便有这些症状,也应该加入凉药才可以使用,比如防风通圣散、三黄石膏汤之类。
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,为不传;颇欲吐,若躁烦,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
【注释】伤寒病第一天,邪气侵袭太阳经,此时脉象应当是浮紧,或者已经出汗,或者还未出汗。
如果脉象平静如常,这表明人体虽患病,但脉象未发生相应变化,说明邪气不会传变到其他经。
疾病初起时,呕吐尚未停止,很想呕吐,或者出现烦躁不安,脉象数急,这表明表邪未解,而体内已经有热邪生成,疾病有传变的趋势。
此时适宜用大青龙汤发表解热,以遏制病势发展;如果表里都有热证,那么就应当用双解汤表里双解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【集注】沈明宗说:这是依据脉象来辨别病症,从而判断邪气是否传变。
脉象浮紧,是太阳经的正常脉象,若脉象平静,就说明邪气不会传至其他经。
如果很想呕吐,或者烦躁不安且脉象数急,那么邪气向里传变的趋势已经明显,必然会传经发病。
伤寒二、三日,阳明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
【注释】按照常规,伤寒病第二天,邪气应当侵袭阳明经,第三天应当侵袭少阳经。
如果在第二、三天,没有出现阳明证的不恶寒、反恶热、身体发热、心烦、口渴、失眠等症状,以及少阳证的寒热往来、胸胁胀满、喜欢呕吐、口苦、耳聋等症状,这表明太阳经的邪气较轻、热邪较微,不会传至阳明经和少阳经。
【集注】程知说:伤寒病第一天在太阳经,第二天在阳明经,第三天在少阳经,第四天在太阴经,第五天在少阴经,第六天在厥阴经,这只是说一般的规律罢了!其中的变证多种多样,有只在一经发病而不传变的,有越过某经而传变的,有传一两条经就停止的,有发于阳经却随即传入少阴经的,有直接中伤三阴经的,有足经邪热过盛而传至手经的,还有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传变的。
大致来说,热邪乘经气虚弱时就会传变,如果经气充实就不会受邪,也就不会传变;阳邪强盛就会传变,阴邪强盛大多不会传变。
所以经典中说脉象平静为不传变,脉象数急为将要传变。
又说:足经从足部向上行至胸腹、头背,主宰着一身的纲领,所以寒邪侵入,就会在其经络上有所表现。
而手经只在胸部和手部运行,不能主宰一身的纲领。
邪气既然已经侵入足经,必然会传至手经,所以感受风寒较重的人,不仅头项疼痛,肩、背、肘、关节也会疼痛。
圣人只提及足经而不提及手经,是因为足经可以涵盖手经,而手经不能涵盖足经,并非邪气不传至手经。
五脏六腑十二条经络,气血相互输送,脉络相互连通,怎么会有只传足经而不传手经的呢!又怎么会有只伤足经而不伤手经的呢!虞天民说热邪先伤手经,寒邪先伤足经,其义也可以相互贯通。
程应旄说:伤寒病划分六经,无非是依据病的深浅来确定范围。
因为皮肤由太阳经所管辖,所以称为太阳经;肌肉由阳明经所管辖,所以称为阳明经;筋膜由少阳经所管辖,所以称为少阳经。
所以华佗说:伤寒病第一天在皮肤,第二天在肌肤,第三天在肌肉,第四天在胸部,第五天在腹部,第六天进入胃腑,这只是就躯壳的层次大概说明病的深浅,而并没有使用太阳、阳明等名称。
那么仲景划分太阳、阳明等经,也是为了划定界限,用以区分病症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
按照王肯堂的意见确实很恰当。
然而必须是病症兼见表里,邪气错杂,类似伤寒但又不完全是伤寒的情况,才可以在这些方剂中斟酌选用。
如果脉象和症状与麻黄汤、桂枝汤所对应的病症相吻合,自然应当遵循仲景的治法来治疗。
即使平素元气虚弱,或者平素有热,不适合用麻黄、桂枝的,也一定要按照刘完素、张洁古的方法,慢慢地斟酌治疗,这样才不至于误人。
临床医生,应当详细审慎地对待。
吴绶说:凡是伤寒病,寒邪在表,闭阻腠理,出现身体疼痛、拘急,怕冷无汗的症状,必须使用麻黄这样辛苦的药物,开发腠理,驱逐寒邪,使汗出而病解。
只是在夏季炎热的时候,即便有这些症状,也应该加入凉药才可以使用,比如防风通圣散、三黄石膏汤之类。
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,为不传;颇欲吐,若躁烦,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
【注释】伤寒病第一天,邪气侵袭太阳经,此时脉象应当是浮紧,或者已经出汗,或者还未出汗。
如果脉象平静如常,这表明人体虽患病,但脉象未发生相应变化,说明邪气不会传变到其他经。
疾病初起时,呕吐尚未停止,很想呕吐,或者出现烦躁不安,脉象数急,这表明表邪未解,而体内已经有热邪生成,疾病有传变的趋势。
此时适宜用大青龙汤发表解热,以遏制病势发展;如果表里都有热证,那么就应当用双解汤表里双解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【集注】沈明宗说:这是依据脉象来辨别病症,从而判断邪气是否传变。
脉象浮紧,是太阳经的正常脉象,若脉象平静,就说明邪气不会传至其他经。
如果很想呕吐,或者烦躁不安且脉象数急,那么邪气向里传变的趋势已经明显,必然会传经发病。
伤寒二、三日,阳明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
【注释】按照常规,伤寒病第二天,邪气应当侵袭阳明经,第三天应当侵袭少阳经。
如果在第二、三天,没有出现阳明证的不恶寒、反恶热、身体发热、心烦、口渴、失眠等症状,以及少阳证的寒热往来、胸胁胀满、喜欢呕吐、口苦、耳聋等症状,这表明太阳经的邪气较轻、热邪较微,不会传至阳明经和少阳经。
【集注】程知说:伤寒病第一天在太阳经,第二天在阳明经,第三天在少阳经,第四天在太阴经,第五天在少阴经,第六天在厥阴经,这只是说一般的规律罢了!其中的变证多种多样,有只在一经发病而不传变的,有越过某经而传变的,有传一两条经就停止的,有发于阳经却随即传入少阴经的,有直接中伤三阴经的,有足经邪热过盛而传至手经的,还有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传变的。
大致来说,热邪乘经气虚弱时就会传变,如果经气充实就不会受邪,也就不会传变;阳邪强盛就会传变,阴邪强盛大多不会传变。
所以经典中说脉象平静为不传变,脉象数急为将要传变。
又说:足经从足部向上行至胸腹、头背,主宰着一身的纲领,所以寒邪侵入,就会在其经络上有所表现。
而手经只在胸部和手部运行,不能主宰一身的纲领。
邪气既然已经侵入足经,必然会传至手经,所以感受风寒较重的人,不仅头项疼痛,肩、背、肘、关节也会疼痛。
圣人只提及足经而不提及手经,是因为足经可以涵盖手经,而手经不能涵盖足经,并非邪气不传至手经。
五脏六腑十二条经络,气血相互输送,脉络相互连通,怎么会有只传足经而不传手经的呢!又怎么会有只伤足经而不伤手经的呢!虞天民说热邪先伤手经,寒邪先伤足经,其义也可以相互贯通。
程应旄说:伤寒病划分六经,无非是依据病的深浅来确定范围。
因为皮肤由太阳经所管辖,所以称为太阳经;肌肉由阳明经所管辖,所以称为阳明经;筋膜由少阳经所管辖,所以称为少阳经。
所以华佗说:伤寒病第一天在皮肤,第二天在肌肤,第三天在肌肉,第四天在胸部,第五天在腹部,第六天进入胃腑,这只是就躯壳的层次大概说明病的深浅,而并没有使用太阳、阳明等名称。
那么仲景划分太阳、阳明等经,也是为了划定界限,用以区分病症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