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-3
关灯
小
中
大
若发汗就会出现谵语,这是因为胃不和导致烦躁与心悸。
大致来说,先烦躁而后心悸的属于热证,先心悸而后烦躁的属于虚证,治病一定要探求其根本原因,就是这个道理。
程应旄说:由此可见,阳气入阴必定有先兆,善于治病的人,应在其尚未发生时就及时杜绝。
心中悸动且烦躁,表明里气虚弱,阳气被阴气所侵袭。
小建中汤能补虚和里,稳固中州,以滋养气血为主。
虽然悸动与烦躁都是小柴胡汤证中可能出现的症状,但在伤寒二三日时,里证未必都具备,此时小柴胡汤并不适宜。
魏荔彤说:建中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。
使用建中汤后,若审察发现表证仍在,那么仍应当发汗,因为中焦已经健运,即便发汗阳气也不至于虚脱。
若审察发现邪气已传至里,就应当攻下,因为中焦已经健运,即便攻下阳气也不至于下陷。
这就是所谓的病情急时先从治标着手,病情缓时则从治本入手。
小建中汤方 桂枝(三两)芍药(六两)甘草(二两)生姜(三两,切片)胶饴(一升)大枣(十二枚,掰开) 以上六味药,加入七升水,煮取三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胶饴,再用小火加热使其消解,每次温服一升,一日服三次。
呕吐的患者不可使用建中汤,因为其味甜的缘故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【方解】这个方剂,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,将芍药用量加倍并加入胶饴。
之所以名为“小建中汤”,是指通过小剂量用药来建立中焦之气。
由于中焦之气虽虚,但表证尚未解除,不敢使用大补之法,所以仍用桂枝调和营卫,加倍芍药并加入胶饴,以调补和建立中焦。
不采用喝稀粥并温覆取汗的方法,是因为其用意重在治疗心悸与中焦虚弱,而非着重于解除伤寒表证。
中焦之气得以建立,营卫自然调和,津液得以生成,汗出后病症就能解除,悸动与烦躁也可消除。
所谓呕吐患者不可使用,是指凡是患有呕吐病症的人都不可用,因为担心甜味会助长呕吐。
伤寒患者,脉象出现结代,且伴有心动悸的症状,宜用炙甘草汤主治。
【注释】所谓心动悸,指的是患者自觉心下跳动不安,心慌且无法自我安定。
若是因发汗或攻下等治疗后出现这种情况,多为虚证;若不是因汗下所致,多为热证。
若伴有口渴想饮水、小便不利的症状,属于水饮内停之症;若伴有手足厥冷及腹泻的症状,则属于寒证。
如今患者患伤寒,并非因汗下而出现心动悸,又没有水饮、热证、寒证、虚证等其他表现,仅依据结代这种显示阴血不足的脉象,就选用炙甘草汤主治,这是因为患者平素气血衰微,难以承受寒邪侵袭,所以脉象不能连续正常搏动。
此时即便伤寒表症尚未解除,也暂且不予顾虑,而应将补养中焦、滋生血液、恢复脉象作为当务之急,以通行营卫为主要目的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脉象跳动过程中出现停顿,停顿后能自行恢复跳动的,称为结脉;停顿后不能自行恢复跳动的,称为代脉,这是由于气血虚弱衰败,无法连续维持脉象运行所致。
程知说:这又是为主张补益之法的人确立的变通治法。
称“伤寒”,表明还有邪气尚未解除。
心主司血液,脉象出现结代、心动悸,这是血虚且真气无法连续相接的表现。
所以要用峻补阴液的方法来生成血液,同时通调阳气以驱散寒邪。
因为没有阳气,就无法统摄微弱的阴液,所以方中使用桂枝汤去掉芍药,并以清酒浸泡药物。
以此在真气即将断绝之际挽回真气,在脉象微弱之时避免寒邪内侵。
通过学习小建中汤,而后知晓伤寒病有补阳的方剂;通过学习炙甘草汤,而后知晓伤寒病有补阴的治法。
程应旄说:这里又从脉象来论述,邪气留滞凝结称为结脉,正气虚弱衰败称为代脉。
伤寒患者出现这样的脉象,再加上心动悸,这是真气内虚的表现,所以使用炙甘草汤,以滋养阴液、安定血脉、调和营卫为主要治法。
又说:太阳病的变证,大多属于亡阳;少阳病的变证,兼属于亡阴,这是因为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,营阴受到损伤的缘故。
使用炙甘草汤,以调和营血、滋养阴气作为治疗方法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
大致来说,先烦躁而后心悸的属于热证,先心悸而后烦躁的属于虚证,治病一定要探求其根本原因,就是这个道理。
程应旄说:由此可见,阳气入阴必定有先兆,善于治病的人,应在其尚未发生时就及时杜绝。
心中悸动且烦躁,表明里气虚弱,阳气被阴气所侵袭。
小建中汤能补虚和里,稳固中州,以滋养气血为主。
虽然悸动与烦躁都是小柴胡汤证中可能出现的症状,但在伤寒二三日时,里证未必都具备,此时小柴胡汤并不适宜。
魏荔彤说:建中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。
使用建中汤后,若审察发现表证仍在,那么仍应当发汗,因为中焦已经健运,即便发汗阳气也不至于虚脱。
若审察发现邪气已传至里,就应当攻下,因为中焦已经健运,即便攻下阳气也不至于下陷。
这就是所谓的病情急时先从治标着手,病情缓时则从治本入手。
小建中汤方 桂枝(三两)芍药(六两)甘草(二两)生姜(三两,切片)胶饴(一升)大枣(十二枚,掰开) 以上六味药,加入七升水,煮取三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胶饴,再用小火加热使其消解,每次温服一升,一日服三次。
呕吐的患者不可使用建中汤,因为其味甜的缘故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【方解】这个方剂,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,将芍药用量加倍并加入胶饴。
之所以名为“小建中汤”,是指通过小剂量用药来建立中焦之气。
由于中焦之气虽虚,但表证尚未解除,不敢使用大补之法,所以仍用桂枝调和营卫,加倍芍药并加入胶饴,以调补和建立中焦。
不采用喝稀粥并温覆取汗的方法,是因为其用意重在治疗心悸与中焦虚弱,而非着重于解除伤寒表证。
中焦之气得以建立,营卫自然调和,津液得以生成,汗出后病症就能解除,悸动与烦躁也可消除。
所谓呕吐患者不可使用,是指凡是患有呕吐病症的人都不可用,因为担心甜味会助长呕吐。
伤寒患者,脉象出现结代,且伴有心动悸的症状,宜用炙甘草汤主治。
【注释】所谓心动悸,指的是患者自觉心下跳动不安,心慌且无法自我安定。
若是因发汗或攻下等治疗后出现这种情况,多为虚证;若不是因汗下所致,多为热证。
若伴有口渴想饮水、小便不利的症状,属于水饮内停之症;若伴有手足厥冷及腹泻的症状,则属于寒证。
如今患者患伤寒,并非因汗下而出现心动悸,又没有水饮、热证、寒证、虚证等其他表现,仅依据结代这种显示阴血不足的脉象,就选用炙甘草汤主治,这是因为患者平素气血衰微,难以承受寒邪侵袭,所以脉象不能连续正常搏动。
此时即便伤寒表症尚未解除,也暂且不予顾虑,而应将补养中焦、滋生血液、恢复脉象作为当务之急,以通行营卫为主要目的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脉象跳动过程中出现停顿,停顿后能自行恢复跳动的,称为结脉;停顿后不能自行恢复跳动的,称为代脉,这是由于气血虚弱衰败,无法连续维持脉象运行所致。
程知说:这又是为主张补益之法的人确立的变通治法。
称“伤寒”,表明还有邪气尚未解除。
心主司血液,脉象出现结代、心动悸,这是血虚且真气无法连续相接的表现。
所以要用峻补阴液的方法来生成血液,同时通调阳气以驱散寒邪。
因为没有阳气,就无法统摄微弱的阴液,所以方中使用桂枝汤去掉芍药,并以清酒浸泡药物。
以此在真气即将断绝之际挽回真气,在脉象微弱之时避免寒邪内侵。
通过学习小建中汤,而后知晓伤寒病有补阳的方剂;通过学习炙甘草汤,而后知晓伤寒病有补阴的治法。
程应旄说:这里又从脉象来论述,邪气留滞凝结称为结脉,正气虚弱衰败称为代脉。
伤寒患者出现这样的脉象,再加上心动悸,这是真气内虚的表现,所以使用炙甘草汤,以滋养阴液、安定血脉、调和营卫为主要治法。
又说:太阳病的变证,大多属于亡阳;少阳病的变证,兼属于亡阴,这是因为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,营阴受到损伤的缘故。
使用炙甘草汤,以调和营血、滋养阴气作为治疗方法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