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8章 长宁元年秋露冷,昭陵合葬闭旧章

关灯
    长宁元年的秋天,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萧瑟。

    长安的梧桐叶刚落满街道,尚未褪去国丧素色的皇城,又被一层更深的哀戚笼罩。

    九月二十七日,长乐宫传来噩耗——年仅九十六岁的圣母太皇太后杨氏,因思念亡子秦珪(明宗孝文皇帝),积郁成疾,溘然长逝。

    这位历经太祖、高祖、太宗、明宗四朝的老人,终究还是追随她的儿子,去了另一个世界。

     长乐叶落:百岁太后念子殇 圣母太皇太后的晚年,虽安居长乐宫,却始终牵挂着儿子秦珪。

    自秦珪五十岁猝然离世,老人便日渐憔悴。

    她常常坐在窗前,对着太宗皇帝的画像喃喃自语:“正阳啊,我们的珪儿,太苦了……他才五十啊……”说着说着,便老泪纵横。

     初秋的风,带着寒意,吹进长乐宫的窗棂。

    老人病倒了,脉象日渐微弱,却始终不肯服药。

    太医说:“太皇太后是心病,药石难医啊。

    ” 安澜太后与费太皇太后轮流侍疾,看着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抓着秦珪儿时的虎头鞋,心如刀割。

    “皇娘,您喝点粥吧。

    ”安澜太后轻声劝道。

     老人缓缓摇头,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:“我要等珪儿……他说……要陪我看长安的秋菊……” 费太皇太后握住她的手,哽咽道:“姐姐,珪儿在天上等着您呢,您别让他等急了。

    ” 老人的嘴角,露出一丝微弱的笑意,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呼唤。

    九月二十七日的深夜,长乐宫的烛火,在一阵秋风中,轻轻摇曳了几下,便彻底熄灭了。

     消息传出,长安的百姓自发地穿上素服,涌上街头。

    他们或许记不清这位太皇太后年轻时的模样,却都知道,这是一位仁慈的老人,是太宗皇帝的皇后,是孝文皇帝的母亲。

    “太皇太后走了……”街头巷尾,尽是叹息声,秋风吹过,卷起地上的落叶,像是为老人送行。

     新帝定礼:追封合葬承祖制 十二岁的秦武,接到奏报时,正在御书房临摹太宗皇帝的书法。

    手中的毛笔“啪嗒”一声掉在纸上,晕开一大片墨痕。

    他猛地站起身,眼圈瞬间红了:“祖母……走了?” 安澜太后走上前,轻轻抱住儿子:“武儿,太皇太后是去陪孝文皇帝了,她不苦了。

    ” 秦武挣脱母亲的怀抱,小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坚定:“祖母一生贤德,辅佐四代君主,朕要给她最高的尊荣。

    ” 他当即召集礼部官员,商议葬礼事宜。

     “太皇太后是太宗皇帝的嫡后,按祖制,应追封谥号,与太宗皇帝合葬昭陵。

    ”礼部尚书奏道。

     秦武点头:“准。

    朕拟谥号‘文惠’,取‘文德兼备,惠及四海’之意,诸位觉得如何?” “文惠皇后,善!”老臣们纷纷赞同。

    这谥号,既肯定了杨氏辅佐太宗、开创盛世的功绩,也贴合了她一生仁慈的品性。

     追封诏书颁布的那天,秦武亲自来到长乐宫,看着曾祖母安详的遗容,深深一拜:“曾祖母,孙儿送您回家,回太宗皇帝身边去。

    ” 他下令,全国缟素三日,停止娱乐活动,以表哀悼。

    长安的商号,自发关闭了店铺;街头的艺人,收起了乐器;连孩子们的嬉笑声,都仿佛被这深秋的寒意冻结了。

     渤海奔丧:千里迢迢送故知 圣母太皇太后逝世的消息,快马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