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余晖

关灯
    落了一大段距离,这便是所谓的视觉暂留现象,也称作余晖效应。

    早在1824年,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最先提出这一理论,它指的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,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。

     而这背后隐藏的基本科学原理是这样的:当人的眼睛看到物体时,光对眼睛的视网膜产生作用,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后,会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,紧接着,这些神经电流经过视神经飞速传给大脑,从而引起人体视觉,让人体真切地感受到物体的像。

    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环节,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感光色素实现的,而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,所以,当物体移去或光停止作用时,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却不会立即消失,而是要延续0.1至0.4秒的时间,如此,便形成了视觉暂留现象。

     陈十一静静地凝视着窗外,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:越是对这个世界认知全面,就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人类的渺小。

    人类啊,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般全能,就拿天上的太阳来说,即便它每日东升西落,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,可人类也不能靠着自己的双眼,时刻观测到它真实的运行轨迹。

    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这个世界,有着太多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奥秘,远比人类所以为的更加精彩绝伦。

    只不过,受制于自身生理、认知等诸多方面的极限,人们往往难以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全貌。

     阳光渐渐消散在远方的地平线之下,在它走过的地方,留下了一片片残缺且模糊的光影,这些光影像是太阳离去前最后的呢喃,向着整个天空散发出微黄中带着些许红色的光芒。

    陈十一不禁陷入沉思:如果说通过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动物之间的沟通手段,那么,这些笼罩世界的光彩,会不会也是它们的话语,是独属于恒星之间神秘的交流方式呢?只是,人类就连以振动作为沟通的其它物种语言都还无法解析,更何况去破解它们这些来自浩瀚宇宙的神秘语言。

     随着时间缓缓流逝,窗外那橙黄交织的光芒渐渐散去,像是一场盛大演出悄然落幕。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如墨般的暮色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,从四面八方徐徐笼罩而来,一点点吞噬着白日的余光。

     陈十一察觉到光线的变化,不慌不忙地起身,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客厅的墙边,抬手轻轻按下灯光开关。

    刹那间,白色的人造光芒如潮水般喷涌而出,顿时充斥了整个房间,那明亮而纯粹的光线,带着一种驱散黑暗的力量,硬生生地将刚刚侵入房间的暮色又赶回了角落,甚至有一部分光芒透过那扇落地窗,逸散到了窗外的夜空之中。

     完成这一切后,陈十一稳步回到陈娇身旁,缓缓坐下,目光不经意间又望向窗外。

    恰逢此时,天边那最后一抹残韵,像是一位坚守到最后的舞者,在无声无息中退场,彻底将舞台让给了黑夜。

    就在夜幕彻底笼罩大地的瞬间,人间的烟火气却愈发浓烈起来。

     放眼望去,一点点人造光芒如同繁星坠落凡间,照亮了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,有的散发着纯净洁白的光,如同冬日初雪般清冷;有的晕染出温暖的黄色,仿若春日暖阳般和煦;还有的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,恰似梦幻的霓虹,将城市装点得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而原先从陈十一客厅之内冲出落地窗外的那束白色光芒,此刻也仿佛被窗外大街小巷的各种彩色光芒渲染了一般,映照在落地窗上时,呈现出五颜六色、光怪陆离的奇妙景象,宛如一幅流动的现代艺术画作。

     陈十一望着这一幕,心中不禁泛起感慨:“人间的光呀,比阳光更加绚丽多彩,不过这些光不似阳光,只有光,没有热。

    ” 他沉浸在这天马行空的思绪之中,许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