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保尔:我要去苏梅

关灯
    1929年10月11日,乌克兰基辅,灰色天穹低垂,工厂的烟囱像冬天冻僵的手指,直指阴沉的天际。

    冷风扫过第十二机械厂,吹起地上的锈铁碎屑,铁屑在空中旋转,像是被莫斯科发出的命令搅动了整个城市的空气。

     车间大门“咣”地一声被推开,一个身穿灰呢军大衣的年轻人快步走入。

    他叫保尔·柯察金。

     他步伐坚定,眼神带着某种无可动摇的热切。

    不是那种写进诗里的理想主义,而是一种实打实、带着汽油味的信念。

    作为第21平行宇宙中的保尔,他没有生病,没有在战争中失去健康。

    他的背笔挺,声音铿锵,像刚出炉的钢轨。

    他在前线干过,在铁路干过,现在,他是工人组织的骨干,更是基层党组织的骨头。

     “今天早上,莫斯科来电,斯大林同志宣布五年计划正式开始。

    ”他站上临时搭起的木台子,对着一百多名工人和基层干部说,“我们这里,是第一批试点。

    第十二机械厂将转型为拖拉机和铁路零部件联合厂,目标是在三年内完成重组。

    ” 人群中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不是因为胆怯,而是因为大家都明白,这意味着什么——加班、调拨、砍掉旧流程、学新技术、克服配件短缺、完成不可能的指标。

    有人嘴角抽动,有人低头抽烟。

     但保尔继续说下去。

     “我们是工人国家,我们不靠外国人施舍。

    我们要自己造机器,自己修铁路,自己种粮食,自己发电。

    苏维埃不是纸上谈兵,是我们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
    ” 这话说得不花哨,甚至带着点粗粝,但在人群中点燃了火。

    几个老工人点头,有个年轻人举手喊:“那我们先干什么?” “先清点设备,拆除第二车间的老线,再上报配件需求。

    我已安排和哈尔科夫工厂对接第一批钢板和齿轮——我们不能等命令,我们得先干起来。

    ” 工人们散去时,有人小声议论:“这小子是真信这玩意儿啊。

    ” “他信不信不重要,关键是他做事比谁都快。

    ” “听说他主动申请进培训班,准备带几个人去学习新式拖拉机的组装技术。

    ” “疯了吧,晚上还要上夜班。

    ” 是的,保尔是疯了一点。

    在这个宇宙里,他不是坐在病床上写书的革命英雄,而是脚踏实地带人搬砖、焊接、开会、写报告的工程狂人。

     当天晚上,他和几个基层干部窝在车间边的仓库里,用煤油灯开会。

    地上的图纸、材料清单和日程表堆了一地。

    保尔指着一张表说:“我们得从苏梅那边调来三十个焊工,基辅的不够用。

    我明天亲自去找地方党委协调。

    ” 一个女工程师皱眉说:“你能调得动?苏梅那边也在重组。

    ” “调不动就挖人,我宁愿去他们厂门口蹲人,只要能把第一批样机赶出来。

    ” 她盯着他看了两秒,笑了一下:“你真是铁人。

    ” 保尔摇头:“不是我铁,是我们必须这样做。

    我们不快一点干,下一代人就得吃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