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智造链起·商脉纵横

关灯
    2022年9月6日清晨,杭城的晨雾还未散尽,沈知意已站在星达信息科技公司杭城厂区的规划沙盘前。

    眼前,占地千亩的土地上,全自动生产车间的钢结构骨架正节节攀升,无人机群穿梭空中,将建筑材料精准投送至指定位置。

    远处,运输机器人在临时搭建的轨道上来回奔忙,发出规律的嗡鸣。

     “沈总,杭城园区的量子光伏屋顶已完成80%铺设,”助理将平板电脑递来,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施工数据,“郑州、北方五处园区的地基工程同步推进,预计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工。

    ”沈知意轻点沙盘,全息投影瞬间展开,六处产业链园区的布局图在虚空中流转,宛如一条蜿蜒的科技巨龙。

     “通知各园区负责人,”她目光扫过屏幕上跳动的物流路线,“采用‘智能云仓+量子调度’系统,确保原材料零库存损耗。

    另外,联系华为、小米等手机厂商,邀请他们参与生产线定制。

    ”沈知意唇角微扬,“我们要让这些代工厂,成为他们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的‘超级引擎’。

    ” 三小时后,杭城厂区的首条全自动生产线试运行。

    机械臂如银色巨蟒般灵活舞动,纳米级传感器精准捕捉每一个零件的位置,AI算法实时调整生产参数。

    当第一块手机主板从流水线末端产出时,现场工程师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

    “良品率99.99%!”技术总监激动地汇报,“相比传统生产线,效率提升400%,成本降低62%!” 消息迅速传遍手机行业。

    当天下午,华为、小米、OPPO等厂商的高管纷纷致电,表达合作意向。

    沈知意亲自召开视频会议,在全息投影中展示园区的技术优势:“我们的代工厂采用星达自研的量子芯片制造设备,不仅能生产常规零件,更能满足3纳米以下制程的高端需求。

    ”她调出成本分析图,“最重要的是,通过产业链集群效应,每部手机的生产成本至少降低800元。

    ” 郑州平原城市的园区内,首批入驻的电子元件供应商正在调试设备。

    某老牌代工厂负责人感慨道:“以前我们分散在各地,运输成本高、沟通效率低。

    现在沈氏集团把整个产业链都整合到一起,从芯片到外壳,步行五分钟就能完成交接。

    ” 在北方的园区,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交流会正在进行。

    星达科技的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