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

关灯
    敢堵门,绝不是仗着家世如何,只是凭着疏狂脾性与一腔热血而已。

     王扬不知道新野庾氏的底细,但也知这个时代能入郡学学习的,绝大多数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。

    他没有回礼,只是微微点头道:“琅琊王扬,字之颜。

    ” 门后偷听的七八个弟子瞬间炸开了锅:“琅琊王?他是琅琊王氏?!” “是琅琊王家!我没听错吧?!” “王家哪一枝的?” 庾于陵对这些问题却不感兴趣,只是问道:“敢问王公子的业师是......” 不问家族支脉,而问授业之师,倒是不失书生本色。

    只是我的老师是二十一世纪的人,说了你也不知道。

     王扬没有瞎编人名,而是说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
    ”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书信:“现在能帮我转交吗?” 庾于陵犹豫了几秒,随即叹了口气,接过书信,说了句“稍等”便进了门,没走两步突然停住,转身,神色郑重说道: “自晋孝武帝太元九年,谢石上表奏请恢复国学已来,荆州郡学已立一百零九载。

    百年来战乱横生,可荆州学风不坠,煦育多土,有赖于斯。

    学问之道,不可以独霸!今文《尚书》,断不可废!还请王公子斟酌!” 说完冲着王扬一抱拳,快步离去。

     王扬暗暗琢磨庾于陵的话,只觉一头雾水。

    让我斟酌,斟酌什么? 郡学书斋内,一老一少正在叙话。

     老者年五六十,须发灰白,气质儒雅,正是这所郡学的祭酒刘昭。

     年少的是一位灵秀天成的美丽少女,乃是有“小谢道韫”之称的谢星涵。

    现在正面带歉意地坐在刘昭对面,静静地说着什么。

     刘昭曾拜谢星涵祖父谢庄为师,又与谢星涵父亲谢朏有旧谊,所以谢星涵到荆州后多蒙刘昭照顾。

    而这次郡学遇到危机,谢星涵也是焦心劳思,多方奔走。

     刘昭眼见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被此事压得愁眉不展,不由得愧上心头,安慰道: “世侄女不必自责,慧绪师太不理俗事已久,不愿出面也在情理之中。

    这件事我来想办法,你好好休息,不要再耗神了。

    ” “难道世伯想到什么好办法了吗?是竟陵王那边有消息了?”想到如果竟陵王肯帮忙,谢星涵不由得精神一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