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
关灯
小
中
大
“这田,它也分上中下等,像那种上等田,我隔壁张家去年买过,十三贯七百五十文一亩,中等地......”
他比划了两个手指头,“两贯一百文一亩。
” 上等田,13贯750文一亩。
中等地,2贯100文一亩。
余桑把价钱记好了,先知道田地的价格,才好有努力目标,要赚到多少钱才能买得起几亩田地。
“至于中等田,好像是九贯五百文,上等地是三贯二百五十文。
” 中等田,9贯500文。
上等地,3贯250文。
种地,还得是田重要,田可以种稻,也可以种麦,种菜也可以。
即使是余桑这样只知道理论的小白“农民”,也知道地蓄不住水,种不了水稻。
地的价钱自然是完全不如田的。
只是,上等田和中等田价格差了4贯250文。
余桑突然问余满山,“爹爹,一贯钱是一千文吗?” 她是注意到了卖草鞋的老大爷对于钱的计量词,用的是“贯”,而不是“两”。
她心里有些计较,如果是用“两”,那就代表这个朝代是用到大量银子的朝代,国家货币以银子和铜钱为主。
如果用到“贯”,那应该就是以铜钱为主。
余桑默默没把这个问出去。
她在现代的时候,有时候会刷到这类的科普视频,中国古代好像就是从明代开始,白银才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的。
余三郎插话,“那肯定一贯钱就是一千文啊。
” 摊位前来了顾客,余满山正在跟买家谈价钱。
余桑听了一耳朵,一个大簸箕,也才13文钱。
一斤盐都需要14文。
靠余满山卖竹编手工,只能赚点日常所需,想靠编手工买田,不知道得编多少年。
卖草鞋的老大爷还在继续吹牛:“下等田6贯850文左右,下等地1贯左右就能买到,不过下等地都是劣地,没什么产出,还要交税咧......” 余桑吹捧他:“翁翁真厉害!” 老大爷笑得眉眼得意,看余满山已经做成一笔生意,朝余满山夸道:“你闺女嘴甜,真会说话,哪天我家也得个这么
” 上等田,13贯750文一亩。
中等地,2贯100文一亩。
余桑把价钱记好了,先知道田地的价格,才好有努力目标,要赚到多少钱才能买得起几亩田地。
“至于中等田,好像是九贯五百文,上等地是三贯二百五十文。
” 中等田,9贯500文。
上等地,3贯250文。
种地,还得是田重要,田可以种稻,也可以种麦,种菜也可以。
即使是余桑这样只知道理论的小白“农民”,也知道地蓄不住水,种不了水稻。
地的价钱自然是完全不如田的。
只是,上等田和中等田价格差了4贯250文。
余桑突然问余满山,“爹爹,一贯钱是一千文吗?” 她是注意到了卖草鞋的老大爷对于钱的计量词,用的是“贯”,而不是“两”。
她心里有些计较,如果是用“两”,那就代表这个朝代是用到大量银子的朝代,国家货币以银子和铜钱为主。
如果用到“贯”,那应该就是以铜钱为主。
余桑默默没把这个问出去。
她在现代的时候,有时候会刷到这类的科普视频,中国古代好像就是从明代开始,白银才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的。
余三郎插话,“那肯定一贯钱就是一千文啊。
” 摊位前来了顾客,余满山正在跟买家谈价钱。
余桑听了一耳朵,一个大簸箕,也才13文钱。
一斤盐都需要14文。
靠余满山卖竹编手工,只能赚点日常所需,想靠编手工买田,不知道得编多少年。
卖草鞋的老大爷还在继续吹牛:“下等田6贯850文左右,下等地1贯左右就能买到,不过下等地都是劣地,没什么产出,还要交税咧......” 余桑吹捧他:“翁翁真厉害!” 老大爷笑得眉眼得意,看余满山已经做成一笔生意,朝余满山夸道:“你闺女嘴甜,真会说话,哪天我家也得个这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