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回 受魇魔忠良遭大难 杀妖道豪杰立奇功
关灯
小
中
大
包拯升任首相后,每日兢兢业业处理国事,从不畏惧权贵,秉持公正之心向皇帝进言献策,只要是他提出的合理建议,宋仁宗没有不批准的。
满朝文武,无论职位高低,无一不钦佩敬仰他。
就算那些过去与他有过节的人,此时也对他无可奈何。
一天,包拯退朝后回到开封府,走进书房,亲自写了一封信,让包兴准备一份丰厚的礼物,另外带上三百两银子,挑选了一个办事得力的差役,派他前往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,聘请南侠展熊飞;包拯又写了一封家书,让差役一并带去。
差役刚走不久,值班的头目就跪在地上禀报道:“启禀相爷,外面有一男一女,口口声声喊着冤枉,前来申诉。
”包拯当即吩咐击鼓升堂,将两人带到堂上。
包拯看到这对男女都年约五旬,先让衙役把老妇人带上来。
老妇人上前跪下,哭诉道:“民妇杨氏,丈夫姓黄,早已离世。
我膝下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叫金香,小女儿叫玉香。
我小女儿原本许配给赵国盛的儿子为妻。
昨天他家来迎娶,女儿出嫁,我心里难免伤感。
可等女儿走后,我发现大女儿竟然不见了。
我赶忙四处寻找,找遍了所有地方都不见人影,急得我都不想活了。
老爷您想想,我一个寡妇,一辈子就指望两个女儿。
原本想着等两个女儿出嫁,女婿能像儿子一样照顾我。
现在大女儿丢了,也不知道去了哪里。
我又着急又伤心,正哭得厉害的时候,我的亲家赵国盛找上门来,说我用大女儿顶替小女儿,和我不依不饶。
我们争执不下,实在没办法,只能来求老爷为我们做主,帮忙找找我的女儿。
” 包拯听完,问道:“你家平日里可有经常往来的亲戚朋友?”杨氏回答:“别说亲戚了,就是街坊邻居,平日里没事也很少往来,我一个寡妇,日子过得孤苦伶仃的。
”说着说着,又哭了起来。
包拯吩咐衙役把杨氏带下去,再把赵国盛带上来。
赵国盛上前跪下,说道:“小人赵国盛和杨氏是亲家。
她家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长得丑,小女儿长得俊,我给儿子定的是她小女儿。
可娶回家一看,竟然是大女儿。
我赶紧跑到她家,质问她为什么要掉包。
没想到杨氏反倒不依我,说我把她两个女儿都娶走了,欺负她是个寡妇。
实在没办法,只能来求老爷您给我们评评理。
”包拯问道:“赵国盛,你能确定娶回家的是她大女儿吗?”赵国盛说:“怎么会认错呢?当初她丈夫还在世,两家没定亲的时候,我就见过她两个女儿,大女儿长得很丑,小女儿很漂亮。
因为我喜欢她小女儿,才给儿子定了这门亲事。
那个丑的,我肯定不要。
”包拯听后点了点头,说:“你们二人先回去,听候传讯。
” 退堂后,包拯回到书房,思考着这件案子。
包兴倒了一杯茶,恭恭敬敬地送到包拯面前。
只见包拯坐在椅子上,身体不停地摇晃,两眼发直,既不说话,也不接茶。
包兴见状,连忙放下茶杯,小声问道:“老爷,您怎么了?”包拯突然身子一挺,说道:“好重的血腥气!”说完便向后倒下,昏迷不醒。
包兴急忙扶住他,大声喊道:“老爷!老爷!”外面的李才等人听到动静,连忙跑进书房,大家一起将包拯搀扶到床榻上。
消息很快传到内宅,李氏诰命听说后,吓得惊慌不已,急忙赶到书房查看情况。
李才等人见状,连忙回避。
只见包拯躺在床上,双眉紧皱,双眼紧闭,四肢一动不动,也不说话。
夫人看了半天,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正满心疑惑时,包兴在窗外禀报道:“启禀夫人,公孙主簿前来为老爷诊脉。
”夫人无奈,只得带着丫鬟回避。
包兴陪着公孙策来到书房的床榻前。
公孙策仔细探寻病因,先诊了包拯的左脉,连说:“无妨。
”又诊了右脉,却说道:“怪事!”包兴在一旁问道:“先生,您看相爷这是什么病症?”公孙策说:“依我看,相爷六脉平和,并没有什么病症。
”他又摸了摸包拯的头和心口,听了听气息,发现也都正常,包拯就像是睡着了一样。
包兴便把刚才包拯发病的情形详细说了一遍。
公孙策听后也觉得十分纳闷,实在判断不出包拯的病是从何而起。
他只好先让包兴进内宅安慰夫人,并说明需要向皇上启奏此事。
自己则写了一份告病的文书,准备第二天五更上朝时呈递给皇上。
宋仁宗接到奏报后,钦派御医到开封府为包拯诊脉,但御医也诊断不出包拯到底得了什么病。
消
满朝文武,无论职位高低,无一不钦佩敬仰他。
就算那些过去与他有过节的人,此时也对他无可奈何。
一天,包拯退朝后回到开封府,走进书房,亲自写了一封信,让包兴准备一份丰厚的礼物,另外带上三百两银子,挑选了一个办事得力的差役,派他前往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,聘请南侠展熊飞;包拯又写了一封家书,让差役一并带去。
差役刚走不久,值班的头目就跪在地上禀报道:“启禀相爷,外面有一男一女,口口声声喊着冤枉,前来申诉。
”包拯当即吩咐击鼓升堂,将两人带到堂上。
包拯看到这对男女都年约五旬,先让衙役把老妇人带上来。
老妇人上前跪下,哭诉道:“民妇杨氏,丈夫姓黄,早已离世。
我膝下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叫金香,小女儿叫玉香。
我小女儿原本许配给赵国盛的儿子为妻。
昨天他家来迎娶,女儿出嫁,我心里难免伤感。
可等女儿走后,我发现大女儿竟然不见了。
我赶忙四处寻找,找遍了所有地方都不见人影,急得我都不想活了。
老爷您想想,我一个寡妇,一辈子就指望两个女儿。
原本想着等两个女儿出嫁,女婿能像儿子一样照顾我。
现在大女儿丢了,也不知道去了哪里。
我又着急又伤心,正哭得厉害的时候,我的亲家赵国盛找上门来,说我用大女儿顶替小女儿,和我不依不饶。
我们争执不下,实在没办法,只能来求老爷为我们做主,帮忙找找我的女儿。
” 包拯听完,问道:“你家平日里可有经常往来的亲戚朋友?”杨氏回答:“别说亲戚了,就是街坊邻居,平日里没事也很少往来,我一个寡妇,日子过得孤苦伶仃的。
”说着说着,又哭了起来。
包拯吩咐衙役把杨氏带下去,再把赵国盛带上来。
赵国盛上前跪下,说道:“小人赵国盛和杨氏是亲家。
她家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长得丑,小女儿长得俊,我给儿子定的是她小女儿。
可娶回家一看,竟然是大女儿。
我赶紧跑到她家,质问她为什么要掉包。
没想到杨氏反倒不依我,说我把她两个女儿都娶走了,欺负她是个寡妇。
实在没办法,只能来求老爷您给我们评评理。
”包拯问道:“赵国盛,你能确定娶回家的是她大女儿吗?”赵国盛说:“怎么会认错呢?当初她丈夫还在世,两家没定亲的时候,我就见过她两个女儿,大女儿长得很丑,小女儿很漂亮。
因为我喜欢她小女儿,才给儿子定了这门亲事。
那个丑的,我肯定不要。
”包拯听后点了点头,说:“你们二人先回去,听候传讯。
” 退堂后,包拯回到书房,思考着这件案子。
包兴倒了一杯茶,恭恭敬敬地送到包拯面前。
只见包拯坐在椅子上,身体不停地摇晃,两眼发直,既不说话,也不接茶。
包兴见状,连忙放下茶杯,小声问道:“老爷,您怎么了?”包拯突然身子一挺,说道:“好重的血腥气!”说完便向后倒下,昏迷不醒。
包兴急忙扶住他,大声喊道:“老爷!老爷!”外面的李才等人听到动静,连忙跑进书房,大家一起将包拯搀扶到床榻上。
消息很快传到内宅,李氏诰命听说后,吓得惊慌不已,急忙赶到书房查看情况。
李才等人见状,连忙回避。
只见包拯躺在床上,双眉紧皱,双眼紧闭,四肢一动不动,也不说话。
夫人看了半天,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正满心疑惑时,包兴在窗外禀报道:“启禀夫人,公孙主簿前来为老爷诊脉。
”夫人无奈,只得带着丫鬟回避。
包兴陪着公孙策来到书房的床榻前。
公孙策仔细探寻病因,先诊了包拯的左脉,连说:“无妨。
”又诊了右脉,却说道:“怪事!”包兴在一旁问道:“先生,您看相爷这是什么病症?”公孙策说:“依我看,相爷六脉平和,并没有什么病症。
”他又摸了摸包拯的头和心口,听了听气息,发现也都正常,包拯就像是睡着了一样。
包兴便把刚才包拯发病的情形详细说了一遍。
公孙策听后也觉得十分纳闷,实在判断不出包拯的病是从何而起。
他只好先让包兴进内宅安慰夫人,并说明需要向皇上启奏此事。
自己则写了一份告病的文书,准备第二天五更上朝时呈递给皇上。
宋仁宗接到奏报后,钦派御医到开封府为包拯诊脉,但御医也诊断不出包拯到底得了什么病。
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