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陶土的记忆复苏术
关灯
小
中
大
郭静第一次发现陶土能记住温度,是在景德镇学徒的第三个冬天。
老泥池结着薄冰,她用木槌敲开冰面时,看见三年前埋下的陈泥泛着温润的光泽,像被时光焐热的琥珀。
当她的手插入泥堆,突然想起某个暴雨夜——外婆临终前,也是这样把她的手按进泥里,说:"陶土会替人记住。
" 此刻工作室的落地窗外正下着今年第一场雪,郭静将那块陈腐三年的紫泥捧在掌心。
电子秤显示它比新泥重0.03千克,湿度计指针停在22%——这是最适合拉坯的数值,但她指尖触到的颗粒感却带着某种熟悉的震颤。
她忽然想起母亲账本里的记录:"丙子年冬,泥料含铁量高,烧出的碗沿易裂。
" "又在跟老泥说话?"助手小夏端着釉料进来,看见郭静正把泥块贴在额头上。
阳光透过天窗照在泥块上,那些细密的气孔像无数个微小的镜头,倒映着她眉间的纹路。
郭静没回头,只是喃喃道:"你觉不觉得,陈泥比新泥多0.3℃的暖意?" 小夏把釉料罐放在工作台,金属碰撞声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。
"郭老师又开始玄学了,"她笑着摇头,"上次有个搞材料学的教授说,陈泥分子结构更稳定,跟体温没什么关系。
"郭静终于转身,指尖蹭过泥块上自然形成的螺旋纹——那形状和她掌心的疤痕一模一样,是五年前陶轮失控时留下的。
"结构稳定不代表没有记忆。
"郭静把泥块放进真空练泥机,嗡嗡的旋转声里,她忽然想起老师傅的笔记本。
那页泛黄的信笺上写着:"揉泥要像哄孩子,手温高了泥会软,心浮了坯会裂。
"她当时以为是匠人迷信,直到三年前在窑炉里发现外婆的陶碗碎片熔成了莲花状结晶。
练泥机吐出的泥条带着均匀的纹理,郭静却在其中发现几丝极细的银线。
"这是...金属杂质?"小夏凑近看,郭静却突然屏住呼吸——银线排列的弧度,多像那年在婺源看到的流星雨轨迹。
她想起母亲的陶艺笔记里夹着的车票根,背面用铅笔描着星轨,日期正是那场流星雨的夜晚。
"把这团泥单独放着。
"郭静的声音有些发颤,她用塑料布将泥块裹好,像包裹一件易碎的文物。
电子秤显示数值停在1.73千克,与三年前她摔碎的那只星空瓶重量分毫不差。
小夏吐了吐舌头,知道郭老师又进入了"泥土通灵"模式——这种时候,连窑炉升温曲线都会被她解读成火神的诗行。
午后阳光斜照,郭静在工作台上铺开防水布。
当她的拇指按进泥块中心
老泥池结着薄冰,她用木槌敲开冰面时,看见三年前埋下的陈泥泛着温润的光泽,像被时光焐热的琥珀。
当她的手插入泥堆,突然想起某个暴雨夜——外婆临终前,也是这样把她的手按进泥里,说:"陶土会替人记住。
" 此刻工作室的落地窗外正下着今年第一场雪,郭静将那块陈腐三年的紫泥捧在掌心。
电子秤显示它比新泥重0.03千克,湿度计指针停在22%——这是最适合拉坯的数值,但她指尖触到的颗粒感却带着某种熟悉的震颤。
她忽然想起母亲账本里的记录:"丙子年冬,泥料含铁量高,烧出的碗沿易裂。
" "又在跟老泥说话?"助手小夏端着釉料进来,看见郭静正把泥块贴在额头上。
阳光透过天窗照在泥块上,那些细密的气孔像无数个微小的镜头,倒映着她眉间的纹路。
郭静没回头,只是喃喃道:"你觉不觉得,陈泥比新泥多0.3℃的暖意?" 小夏把釉料罐放在工作台,金属碰撞声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。
"郭老师又开始玄学了,"她笑着摇头,"上次有个搞材料学的教授说,陈泥分子结构更稳定,跟体温没什么关系。
"郭静终于转身,指尖蹭过泥块上自然形成的螺旋纹——那形状和她掌心的疤痕一模一样,是五年前陶轮失控时留下的。
"结构稳定不代表没有记忆。
"郭静把泥块放进真空练泥机,嗡嗡的旋转声里,她忽然想起老师傅的笔记本。
那页泛黄的信笺上写着:"揉泥要像哄孩子,手温高了泥会软,心浮了坯会裂。
"她当时以为是匠人迷信,直到三年前在窑炉里发现外婆的陶碗碎片熔成了莲花状结晶。
练泥机吐出的泥条带着均匀的纹理,郭静却在其中发现几丝极细的银线。
"这是...金属杂质?"小夏凑近看,郭静却突然屏住呼吸——银线排列的弧度,多像那年在婺源看到的流星雨轨迹。
她想起母亲的陶艺笔记里夹着的车票根,背面用铅笔描着星轨,日期正是那场流星雨的夜晚。
"把这团泥单独放着。
"郭静的声音有些发颤,她用塑料布将泥块裹好,像包裹一件易碎的文物。
电子秤显示数值停在1.73千克,与三年前她摔碎的那只星空瓶重量分毫不差。
小夏吐了吐舌头,知道郭老师又进入了"泥土通灵"模式——这种时候,连窑炉升温曲线都会被她解读成火神的诗行。
午后阳光斜照,郭静在工作台上铺开防水布。
当她的拇指按进泥块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