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0章 祖珽的勒索计划
关灯
小
中
大
邺城的九月,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甜香。
祖珽站在丞相府外的槐树下,眯着一双细长的眼睛,目光如钩子般牢牢钉在刚从府中走出的张岳身上。
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稀疏的胡须,嘴角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
"张参军今日又这么早下职?"祖珽在心中暗想,"连续七日都是申时三刻准时离开,比那铜壶滴漏还要准。
" 他拢了拢宽大的衣袖,悄无声息地跟了上去。
作为台阁秘书,祖珽有一项旁人不及的本事——过目不忘。
三日前在整理军报时,他偶然发现张岳经手的几份边境军报都有微妙的修改痕迹,那些改动看似无关紧要,却能让汉王刘璟的军队获得先机。
"高王啊高王,您这玉壁一败,连身边人都开始三心二意了。
"祖珽想起数日传来的战报,高欢十万大军在玉壁惨败,阵亡七万,威名扫地。
他不由得摸了摸怀中那份已经写好的密奏,犹豫着是否还要递上去。
街道上人来人往,张岳步履从容,丝毫未察觉身后有人跟踪。
他拐进一家书肆,祖珽便在对面的茶摊坐下,要了碗粗茶,眼睛却片刻不离书肆门口。
"这位郎君,您的茶。
"茶摊老板将粗瓷碗放在祖珽面前。
祖珽心不在焉地摸出几枚铜钱丢在桌上,眼睛仍盯着书肆。
约莫一刻钟后,张岳捧着几卷竹简出来,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。
祖珽眯起眼睛,试图看清竹简上的标记,却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辨认。
"又是去买书?"祖珽啜了一口苦涩的茶水,心中盘算,"张岳啊张岳,你这般爱书如命,倒是个不错的掩护。
" 接下来的几日,祖珽如影随形地跟踪张岳,发现他的生活规律得近乎刻板——下职后不是回家,就是与陈元康、崔暹等文人雅士聚会,谈诗论文,品评文章。
表面上看,这位丞相府参军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文官。
"汉王就找了这么个书呆子当内应?"第五日跟踪无果后,祖珽在自己简陋的住所里来回踱步,心中既失望又疑惑,"莫非是我多心了?" 他走到窗前,望着院中那株半枯的梨树。
月光如水,将梨枝的影子投在地上,如同张牙舞爪的鬼魅。
祖珽忽然想起一事——张岳每次去书肆,总会多绕半条街,经过杨愔的宅邸。
"杨愔?那个奉朝请的闲职?"祖珽眼睛一亮,"弘农杨氏的后人...汉王刘璟的二弟杨忠也自称出自弘农杨氏..." 次日,祖珽改变了策略。
他不再全程跟踪张岳,而是早早埋伏在杨愔宅邸对面的酒楼上,要了临窗的位置,点了一壶浊酒,装作独酌赏景的模样。
果然,申时刚过,张岳的身影出现在街角。
他看似随意地路过杨宅,却在转角处突然折返,快速闪入杨宅侧门。
祖珽激动得差点打翻酒壶,连忙摸出几枚铜钱压在壶底,匆匆下楼。
"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!"祖珽心中暗喜,却又犹豫起来,"高王新败,朝中风向未明...此时举报张岳,万一日后汉王得势..." 他站在酒楼门口,望着杨宅紧闭的大门,内心天人交战。
最终,祖珽咬了咬牙:"罢了,先看看他们搞什么名堂再说。
" 杨宅内,张岳正与杨愔对坐。
这是一间简朴的书房,四壁书架上的竹简已经泛黄,案几上的茶冒着袅袅热气。
"杨公,昨日之言,还请三思。
"张岳恭敬地为杨愔斟茶,"汉王求贤若渴,以公之才学,
祖珽站在丞相府外的槐树下,眯着一双细长的眼睛,目光如钩子般牢牢钉在刚从府中走出的张岳身上。
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稀疏的胡须,嘴角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
"张参军今日又这么早下职?"祖珽在心中暗想,"连续七日都是申时三刻准时离开,比那铜壶滴漏还要准。
" 他拢了拢宽大的衣袖,悄无声息地跟了上去。
作为台阁秘书,祖珽有一项旁人不及的本事——过目不忘。
三日前在整理军报时,他偶然发现张岳经手的几份边境军报都有微妙的修改痕迹,那些改动看似无关紧要,却能让汉王刘璟的军队获得先机。
"高王啊高王,您这玉壁一败,连身边人都开始三心二意了。
"祖珽想起数日传来的战报,高欢十万大军在玉壁惨败,阵亡七万,威名扫地。
他不由得摸了摸怀中那份已经写好的密奏,犹豫着是否还要递上去。
街道上人来人往,张岳步履从容,丝毫未察觉身后有人跟踪。
他拐进一家书肆,祖珽便在对面的茶摊坐下,要了碗粗茶,眼睛却片刻不离书肆门口。
"这位郎君,您的茶。
"茶摊老板将粗瓷碗放在祖珽面前。
祖珽心不在焉地摸出几枚铜钱丢在桌上,眼睛仍盯着书肆。
约莫一刻钟后,张岳捧着几卷竹简出来,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。
祖珽眯起眼睛,试图看清竹简上的标记,却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辨认。
"又是去买书?"祖珽啜了一口苦涩的茶水,心中盘算,"张岳啊张岳,你这般爱书如命,倒是个不错的掩护。
" 接下来的几日,祖珽如影随形地跟踪张岳,发现他的生活规律得近乎刻板——下职后不是回家,就是与陈元康、崔暹等文人雅士聚会,谈诗论文,品评文章。
表面上看,这位丞相府参军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文官。
"汉王就找了这么个书呆子当内应?"第五日跟踪无果后,祖珽在自己简陋的住所里来回踱步,心中既失望又疑惑,"莫非是我多心了?" 他走到窗前,望着院中那株半枯的梨树。
月光如水,将梨枝的影子投在地上,如同张牙舞爪的鬼魅。
祖珽忽然想起一事——张岳每次去书肆,总会多绕半条街,经过杨愔的宅邸。
"杨愔?那个奉朝请的闲职?"祖珽眼睛一亮,"弘农杨氏的后人...汉王刘璟的二弟杨忠也自称出自弘农杨氏..." 次日,祖珽改变了策略。
他不再全程跟踪张岳,而是早早埋伏在杨愔宅邸对面的酒楼上,要了临窗的位置,点了一壶浊酒,装作独酌赏景的模样。
果然,申时刚过,张岳的身影出现在街角。
他看似随意地路过杨宅,却在转角处突然折返,快速闪入杨宅侧门。
祖珽激动得差点打翻酒壶,连忙摸出几枚铜钱压在壶底,匆匆下楼。
"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!"祖珽心中暗喜,却又犹豫起来,"高王新败,朝中风向未明...此时举报张岳,万一日后汉王得势..." 他站在酒楼门口,望着杨宅紧闭的大门,内心天人交战。
最终,祖珽咬了咬牙:"罢了,先看看他们搞什么名堂再说。
" 杨宅内,张岳正与杨愔对坐。
这是一间简朴的书房,四壁书架上的竹简已经泛黄,案几上的茶冒着袅袅热气。
"杨公,昨日之言,还请三思。
"张岳恭敬地为杨愔斟茶,"汉王求贤若渴,以公之才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