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农门科举四七

关灯
    图索骥,便可查出是哪一段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” 众人闻言,忍不住面面相觑,田县令试探着开口问道:“大人,如此详尽的记录,是否太过繁琐?” 徐景行目光如炬,冷哼一声道:“繁琐?若没有这些记录,日后堤坝崩塌,是所用材料不足,还是本官修筑之时偷工减料?是洪水过猛,还是年久失修?没有点依据,朝廷该如何追责涉事官员?” 见田县令被自己问住,徐景行再度宣布更为长远的计划:“本官已拟定《河工岁修条例》,规定每年秋收后,官府需组织人力对河道进行清淤,对堤坝进行加固,所需钱粮,从地方税赋中专项列支,不足部分由商户分摊。

    ” 乡绅商贾们闻言,不禁脸色大变:“大人,这......” “你们也别一听本官说的话就开始着急。

    ”徐景行打断开口之人的问话,继续说道:“这份条例,本官已将上奏朝廷,恳请陛下下旨推行,如此一来,既保了地方平安,也免了诸位年年被摊派的烦恼。

    ” 见众人仍有疑虑,徐景行放缓语气道:“治水如治国,不可只求一时之功,今日定下规矩,明日便可依例而行,若有违背,上有皇命,下有民怨,谁也逃不过被当朝律法制裁。

    ” 这话,既是徐景行警醒东明县众人,也是他用来警醒自己的,当一个人还很渺小的时候,许多事情都有机会得到改变,而当一个人身居高位时,往往就会被大势所趋,身不由己。

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 半月后,徐景行的这番奏折得到了确切的批复,圣上不仅准了他列举的《河工岁修条例》,还对东明县的治水举措大加赞赏,至此,每年秋收后的清淤固堤活动,成了东明县雷打不动的惯例,而徐景行那套详尽的河工档案,也成了历任官员不敢忽视的治水宝典,因为循着上面的方案去做,真的能保东明县河道岁岁安澜。

     说起来,治水之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,是因为徐景行亲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