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尘封二十年的罪证(五)
关灯
小
中
大
王如诗,这个在所有档案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名字,如今成为唯一可能解开谜团的关键人物。
程望在审讯室外的走廊踱步,右手食指轻敲着左手腕表。
他已经调阅了上世纪90年代江州大学的实习生名册,确认了王如诗确有其人——当年文学系实习助教,与陈玉峰是情侣关系,曾一同参与档案馆协助工作。
“但奇怪的是,”张远站在一旁,递上调查报告,“她的户籍在1997年注销,注销原因写的是‘迁往境外’,但没有目的地,也没有签证记录。
” “销户、销迹。
”程望皱起眉,“有人帮她消了身份。
” “也有可能是她自己动手。
”郑然插话,“如果她亲眼见证了当年几名学生的死,甚至目睹了陈玉峰的死亡,她可能会害怕得连夜逃亡。
” “有一点不能忽略,”程望翻开日记,“她失踪后,没有任何人报案,也没有校方通报,这种‘安静消失’,不像单纯的失踪,更像是主动隐匿。
” “她当年多大?”张远问。
“24岁。
”郑然回答,“文学系研究生,原籍湖州市南溪镇,父亲是初中校长,母亲是地方文工团的独唱演员。
” “联系她家人了吗?” “早年搬迁,电话打不通。
正在通过南溪镇派出所补充信息。
” 程望轻轻点了点头,继续下令:“把她所有可能出没的地点筛一遍,包括旧照片中她可能出现的同学、朋友、老师,再对比住址、银行记录、医疗信息、租房信息,看有没有漏网之鱼。
” 张远打开平板:“我们已经通过公安系统后台,筛选了与王如诗特征相似的女性,重点排查逃亡、隐姓埋名、失踪后重新生活的案例,目前锁定了三个重点人选。
” 他点开第一份文件: “编号A81,现名‘王莉’,居住于江苏扬州,未婚,独居,2002年户籍迁入,1996-2002无固定身份记录,期间有海外活动可能,但无出入境记录。
” 程望盯着照片,那是一张模糊不清的证件照,女人留着短发,穿着深色大衣,眉骨突出,五官棱角分明。
“有指纹对比吗?” “没有。
”张远摇头,“此人拒绝采集生物信息,我们在准备走线排查。
” 程望目光没有离开那张脸:“我需要她的声音。
我记得王如诗在校时是话剧社的——找她演出的视频。
” “已经调取。
”郑然补充道,“我们
程望在审讯室外的走廊踱步,右手食指轻敲着左手腕表。
他已经调阅了上世纪90年代江州大学的实习生名册,确认了王如诗确有其人——当年文学系实习助教,与陈玉峰是情侣关系,曾一同参与档案馆协助工作。
“但奇怪的是,”张远站在一旁,递上调查报告,“她的户籍在1997年注销,注销原因写的是‘迁往境外’,但没有目的地,也没有签证记录。
” “销户、销迹。
”程望皱起眉,“有人帮她消了身份。
” “也有可能是她自己动手。
”郑然插话,“如果她亲眼见证了当年几名学生的死,甚至目睹了陈玉峰的死亡,她可能会害怕得连夜逃亡。
” “有一点不能忽略,”程望翻开日记,“她失踪后,没有任何人报案,也没有校方通报,这种‘安静消失’,不像单纯的失踪,更像是主动隐匿。
” “她当年多大?”张远问。
“24岁。
”郑然回答,“文学系研究生,原籍湖州市南溪镇,父亲是初中校长,母亲是地方文工团的独唱演员。
” “联系她家人了吗?” “早年搬迁,电话打不通。
正在通过南溪镇派出所补充信息。
” 程望轻轻点了点头,继续下令:“把她所有可能出没的地点筛一遍,包括旧照片中她可能出现的同学、朋友、老师,再对比住址、银行记录、医疗信息、租房信息,看有没有漏网之鱼。
” 张远打开平板:“我们已经通过公安系统后台,筛选了与王如诗特征相似的女性,重点排查逃亡、隐姓埋名、失踪后重新生活的案例,目前锁定了三个重点人选。
” 他点开第一份文件: “编号A81,现名‘王莉’,居住于江苏扬州,未婚,独居,2002年户籍迁入,1996-2002无固定身份记录,期间有海外活动可能,但无出入境记录。
” 程望盯着照片,那是一张模糊不清的证件照,女人留着短发,穿着深色大衣,眉骨突出,五官棱角分明。
“有指纹对比吗?” “没有。
”张远摇头,“此人拒绝采集生物信息,我们在准备走线排查。
” 程望目光没有离开那张脸:“我需要她的声音。
我记得王如诗在校时是话剧社的——找她演出的视频。
” “已经调取。
”郑然补充道,“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