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绑架案(六)

关灯
    江州市公安局的灯亮了一夜。

     案件已破,嫌疑人已归案,社会哗然。

    可程望知道,一切并没有结束。

     他坐在办公室窗前,身上的警服挂着一层难以分辨的疲惫。

    审讯记录、调取笔录、报告原件摞成厚厚一叠,像是一堵墙,堵住了他的眼,也堵住了他的思绪。

     窗外风声凛冽,楼下传来记者三三两两聚集的动静。

    他已经连续几天谢绝所有采访,但媒体的嗅觉一如既往敏锐。

     案件已归档,但真相的后座力才刚刚展开。

     唐令的案子,在系统内引发了极大的动荡。

     市局组织内部通报会,由政法委书记与市检法机关共同参与。

    会上,部分人提出对程望“行动方式过于越线”的质疑,但更多的,是对案件背后牵扯司法资源配置、社会情绪治理的深层反思。

     有领导语气沉重地说:“这不是一桩普通刑案,而是一场系统信任的危机。

    ” 程望没有辩解。

    他知道,从唐令的行动开始,这就不只是一场绑架。

     更是一场警察与体制、正义与秩序之间的博弈。

     受害人小谭获救后进入疗养程序,由市公安心理干预中心负责,她的家人也得到必要的补偿与隐私保护。

    她父亲的案底被彻底推翻,相关责任人接受内部调查。

     但创伤不是几个手续能解决的。

     在一次跟进回访中,负责心理干预的李医生告诉程望,小谭仍拒绝独自乘电梯,对“脚步声”和“铁门锁扣声”反应强烈,每晚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眠。

     “她不是不坚强。

    ”李医生说,“只是一些回声,太深了,可能一辈子都在耳边。

    ” 程望沉默。

    他记起审讯时唐令低声说的那句:“我要让他们明白,恐惧和痛苦不是别人的专属。

    ” 那时他没接话,现在,他明白,那些恐惧,是蔓延的。

     唐令目前羁押于江州第一看守所,等待庭审。

    他的律师在庭前会议上递交了一份长达36页的辩护意见书,陈述他因“司法不公”“母亲冤案”“长期遭受打压”而产生极端报复动机,情绪不可控、行为虽违法但心理逻辑自洽。

     程望看过那份材料,没有表态。

     他只在复盘会议上,淡淡说了句:“他是个聪明人,也是真的愤怒。

    但聪明和愤怒,都不能成为绑架别人的借口。

    ” 有人点头,有人沉默,还有人悄悄合上卷宗,仿佛害怕那页纸会燃烧出火。

     案发一周后,江州法治频道播出一档名为《正义回声》的专题节目,邀请专家学者、心理学者、法律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