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 雨巷凶案(四)

关灯
    案子在程序意义上已经完成,但程望不愿草草结尾。

    他常说:“案卷能封,真相不能。

    ” 这次,他想追的,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遗留,而是心理逻辑链条中的断点。

    为什么一个人会“操纵另一个人去杀人”?为什么许源能如此精准地拿捏住宋维的失控点,而在过程中丝毫不露声色? 他开始重访细节。

     ? 通过调取宋维所在教研室近一年的内部监控,技术组提取出一段段看似寻常的画面:宋维频繁出现于陈蕊座位周围,有时只看她屏幕,有时在她离开后翻看她抽屉。

     令人注意的是,每当他靠近,许源总在远处目光紧随——但没有一次出声制止。

     雷涵浏览到第五段时,说道:“这已经构成纵容。

    ” “不只是纵容。

    ”程望目光冷硬,“是培养。

    他没有阻止,是想让宋维认为,‘越界’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” “所以他刻意让宋维在权威和规则前屡次得逞?” “更准确说,是在不断冲击边界,让他习惯‘不被惩罚’。

    ”程望回答,“宋维逐渐失去了对行为后果的基本判断。

    他成了被调试过的工具。

    ” ? 雷涵通过许源在研读期间的学术数据库发现,他的研究方向中有一项发表于2016年的毕业论文,标题为: 《在弱控制环境中如何诱导个体进入冲动性决策路径》 该论文中存在诸多实验案例,部分内容疑似未获伦理审批,其中一段提到: “若以递进式边界侵蚀,使目标个体在他人目光、情境默许中形成‘错误无害’的认知结构,则其最终决策失控几率将成倍提升。

    ” 程望看着屏幕:“这不只是研究,他是在试验。

    ” “所以他根本没把宋维当人看。

    ”雷涵低声道。

     “他把宋维当工具、当变量、当行为试验体。

    ”程望声音低沉,“唯一没考虑到的,是变量也有暴走的时候。

    ” ? 在追溯教研室内部结构时,程望发现一个冷门但关键的名字:教研秘书,李渝。

     一个月前,她曾在离职申请中提及“对内部人际氛围感到焦虑不安”,但未引起注意。

    她是那个看遍一切却从未插手的人。

     程望找到她时,她刚搬进一间合租房,似乎正努力抽离旧生活。

     “你愿意说说教研室的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