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博物馆的惊天盗窃案(四)

关灯
    文物谜局 下午三点整,阳光透过警局技术组办公室的窗户,在摆满仪器的桌上洒下斑驳光影。

    室内气氛凝重,警队新调来支援的技术组和图像识别人员正紧张忙碌着。

     程望,刑警支队队长,眉头紧锁,目光紧紧盯着将王道平留下的SD卡插入频谱分析仪的技术员。

    仪器启动,发出轻微的嗡嗡声,屏幕上随即跳动起复杂的绿色波纹,仿佛是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密码。

     “注意这个17.3秒处的次声波残留。

    ”技术组负责人周航,一脸严肃,用铅笔尾端轻点屏幕,“频率在12-16赫兹之间,这是人耳听不到的振动。

    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熟练地调出另一组数据曲线,“结合背景噪音中的金属共振频率,经过反复比对分析,这极有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产的GKF-3型轴流风扇特有的振动模式。

    ” 程望听着,不自觉地将指甲掐进了掌心,留下浅浅的痕迹,他赶忙问道:“这种型号的风扇如今还在哪些地方使用?” 周航滑动着全息投影上的数据,眼神专注:“全国范围内目前只剩三个使用案例。

    其中两个在核电站冷却系统,还有一个……”他突然顿住,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,瞳孔微微收缩,“南郊农产品冷藏库。

    去年他们申请更换设备的报告里提到,原系统用的正是GKF-3型。

    ” 窗外,微风拂过梧桐树,叶子沙沙作响,可此刻的程望却无心去听。

    他猛地起身,动作太大,竟带翻了桌上的铅笔盒,金属撞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,也让在场的人心中一紧。

     与此同时,会议室里,气氛同样严肃。

    林玉,来自市文物管理局的专家,身着白大褂,领口别着一枚精致的青铜蝉形胸针,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,显得格外专业。

    她正拿着放大镜,仔细观察着王道平留下的“目标文物清单”。

     “这三件器物,铸造工艺差异极大。

    ”林玉缓缓开口,打破了沉默,“但它们都采用了失蜡法。

    ” “失蜡法?”肖蔚放下手中的资料,一脸疑惑地问道。

     “对。

    ”林玉抬起头,推了推眼镜,“这种工艺对温度控制要求极高。

    像商代青铜觚的范线处理,战国匕首的错金工艺,还有那面金面具的薄度,都体现了这一工艺的精湛。

    ”她突然停下,抬头看向程望,眼神中透着思索,“你们知道吗?王道平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装置作品《熔炉》,用的正是失蜡法复制的兵马俑碎片。

    ” 程望听着,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些画面。

    他想起三年前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,王道平站在唐代三彩马前,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神情,缓缓说道:“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保存,而在于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