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校园贷连环催债命案(四)

关灯
    当晚七点整,江州市刑警支队大楼内的会议室灯火通明。

    四面墙壁上,白色的灯光毫无保留地倾洒,将整个空间照得亮如白昼。

    空气中,咖啡的浓郁香气与众人身上散发出的疲惫气息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独特而又压抑的氛围。

     程望笔挺地站在白板前,身姿犹如一棵苍松,背脊挺得笔直。

    他的左手习惯性地夹着一支烟,然而此刻并未点燃,香烟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。

    右手则有力地指向一张布满红蓝色线条的思维导图,那线条错综复杂,仿佛是案件迷宫中的路径图。

     “根据死者黄子逸留下的遗书,他长期遭受催债威胁,最终不堪重负选择自杀。

    而这个威胁的源头,初步判定是一个名为‘火速回款’的校园贷催债组织。

    ”程望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清晰地回荡,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泛起层层思考的涟漪。

     会议桌旁,副队长朱启安揉了揉太阳穴,疲惫之色在他脸上清晰可见。

    他微微仰起头,靠在椅背上,缓缓说道:“黄子逸的账户记录和聊天记录我们都彻查过了。

    从他最早的借款到最后一次催债威胁,本金加起来不超过三万,可那利滚利以及所谓的‘滞纳金’,居然累计多达十几万。

    问题在于,这个后台催收并非正规机构,而是某个私人操作平台,平台服务器还挂靠在海外,表面上就是个空壳公司,没有任何实质业务。

    ”朱启安一边说着,一边轻轻摇头,眼中满是无奈与愤慨。

     程望微微点头,眼神专注地看着白板,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这是当下所有‘隐形贷’的共性,那些表面公司根本查不到关键信息,但背后却存在一套完整且隐蔽的操作流程。

    目前,我们先不要轻举妄动服务器,当务之急是从相关人员入手。

    ” 说着,他的手指移向白板上放大的几张人物照片,继续说道:“黄子逸在死亡前一天,曾和三个人通过电话,时间分别是晚上七点四十二分、八点零六分和十一点二十分。

    前两通电话来自催债方,第三通,则是他女朋友唐思雨打来的。

    ” “那两通催债电话的情况查得怎么样了?”朱启安坐直身子,神情专注地问道。

     “都已经调查过了。

    其中一通电话的归属地是本市西南片区的公用电话亭,另一通是注册在安徽某地的虚拟号。

    经过电信部门跨省的数据回溯,我们最终将目标定位在江州的一栋民宅内。

    据房东描述,租客是两个年轻人,一个姓梁,一个姓韦,两人都不是本地人。

    ”程望有条不紊地汇报着调查进展,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明了。

     “这个姓梁的是谁?”朱启安追问道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觉。

     “梁哲。

    他是本案的重点嫌疑人之一。

    ”程望一边说着,一边在白板上轻轻敲了敲,调出一份详细的简历。

    “梁哲,24岁,来自陕西。

    他曾有轻微网贷逾期记录,大学读到一半就退学了,至今已有两年。

    退学后,他辗转于多个二线城市。

    根据他前室友的证词,他一直靠参与‘灰产项目’赚钱,而其中最稳定的收入来源,就是校园贷催收。

    ” “他亲自参与催收工作?”朱启安皱了皱眉头,语气中带着些许惊讶。

     “不仅如此,他还组织过‘催收小组’。

    他专门挑选同龄人加入小组,从说话的口气、语气,到具体的剧本台词,都经过精心设计,要求组员们以一种看似‘哥们聊天’的方式去逼债。

    ”程望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冷峻,仿佛在揭露一件令人不齿的行为。

     朱启安沉默了好一会儿,目光变得冰冷起来,缓缓说道:“现在的年轻人,为了钱,真是把人心都研究透了。

    ” 程望神色凝重地点点头,语气中不带丝毫感情地说:“在黄子逸死亡前的一个月里,八成电话催收的号码都来自于梁哲所处的I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