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-1

关灯
    之法,不能直接施用攻下之法。

     原本患太阳病刚开始的时候,使用发汗之法,若汗虽然先出,但出得不畅,因此病邪就会转归到阳明经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阳明病,原本是在太阳病初起时,用发汗法,汗虽先出却不透彻,这是发汗方法不当,所以未完全解除的邪气,就转而传入阳明经。

    邪气在阳明经就表现为阳明外证,邪气入了阳明腑就形成胃家实证。

     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这是说因为发太阳经的汗方法不当,导致病邪传入胃腑的大致意思。

     阳明病,如果患者能够进食,称为中风;如果不能进食,称为中寒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太阳经的邪气传至阳明,病症有从外感风邪传来的,有从外感寒邪传来的,应当从能否进食来辨别。

    如果能够进食,称为中风,这是从外感风邪传来的,因为风是阳邪,阳能够消化谷物,所以能进食。

    如果不能进食,称为中寒,这是从外感寒邪传来的,因为寒是阴邪,不能消化谷物,所以不能进食。

    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这是通过能否进食,来检验辨别是感受风邪还是寒邪。

    因为阳明主司水谷运化,风邪致病能进食,是因为阳能化谷;寒邪致病不能进食,是因为阴不能腐熟谷物。

    “名”,如同说“为”。

    “中寒”,就是“伤寒”的另一种说法。

    大致意思是,推究风寒之邪从太阳经传来,辨别检验的方法就是这样,并非说阳明病是自身直接感受风寒而发病。

     汪琥说:仲景说“中寒”与“伤寒”同义,并非真正的寒证。

    如果是真正的中寒证,那是胃家虚冷,用药应当是理中汤之类。

    现在不能进食,是胃气充实,只是邪气还没有进入胃腑,没有产生郁热罢了。

    因此称为“中寒”,实际上与“伤寒”没有区别。

     问: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样的?答:身体发热,自行出汗,不怕冷反而怕热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阳明病有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。

    潮热、自汗、不大便,这是内在表现;身体发热、自行出汗、不怕冷、反而怕热,这是外在表现。

    现在自行出汗,这是从中风病症传来,所以与中风的外在表现相同,然而身体发热、不怕冷反而怕热,由此可知这是阳明病的外在表现,所以又与中风的外在表现不同。

    而且阳明经的热,发自肌肉,必定是像热气蒸腾一样的发热,又不像太阳经那种一阵一阵地发热,这就可以知道了。

     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这是针对从太阳中风证传入阳明的外在表现而言。

     魏荔彤说:有病是太阳中风证没有解除,传入阳明的情况,如何辨别呢?所以设问:不知道病从太阳经何时传入阳明里证?必须先检验其外在有什么表现?回答说:太阳病,有身体发热、自行出汗且怕风的,这是太阳中风的典型症状;如果身体发热、自行出汗,竟然不怕风寒反而怕热,那么病就已经离开太阳经进入阳明经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阳明病,由太阳中风证传入的情况。

     问:有的病在得病第一天,不发热却怕冷,这是为什么呢?答:虽然才得病一天,但怕冷的症状会自行消退,随即就会自汗出并且怕热。

     【注释】太阳病应当怕冷,阳明病应当怕热。

    现在的阳明病,有的在刚开始得病第一天,不发热却怕冷,这是因为太阳经表邪还没有完全传尽,所以仍然怕冷。

    然而,表邪传离太阳经后,不会长久停留,所以怕冷的症状必将自行消退,当天就会自汗出并且怕热。

     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这是针对从太阳伤寒症传入阳明的外在表现而言。

     程应旄说:阳明病出现怕冷,终究还是带有表证,至于发展到腑病阶段就会怕热了。

    表证是否解除,必须从这里检验。

     郑重光说:这是辨别阳明伤寒的外在表现,不发热却怕冷,是起始于伤寒。

    怕冷将要自行消退,是因为邪气已过表。

    随即自汗出,是因为邪热郁积在肌肉中,腠理开张,汗液外泄。

     魏荔彤说:太阳伤寒也有传入阳明的情况,又该如何辨别呢?所以设问:有的病在得病第一天,起初不见发热,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