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

关灯
    5.6(9.17)★★ 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!” 【译文】孔子在河边说:“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,昼夜不会停留。

    ” 【解析】这是孔子的感慨,感慨人生易老,岁月不居。

    问题是,这个川是哪里?四川?错;秦川?错;周小川?大错。

     孔子从宋国回到卫国,在经过南子面试之后,依然看不到前途,于是决定第二次离开卫国,前往晋国碰碰运气。

    来到黄河边,渡过黄河就是晋国了。

    孔子在这里发出感慨,之后决定不去晋国了。

    孔子为什么不去晋国了?因为他本身就很犹豫,晋国国君实际上已经成了傀儡,四卿瓜分晋国的情形比三桓更加恶劣,孔子的学说在这样的地方能够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呢?于是,孔子借口晋国权臣赵简子杀了窦?呙?犊和舜华两个贤人,决定不去晋国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,阳虎正在赵简子的手下混,孔子不愿意去与他为伍。

     看不到前途,而时间如白驹过隙,孔子怎能不由衷感慨? 【现实解说】用句流行话说,活在当下吧。

     5.7(15.1)★★★★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

    孔子对曰:“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;军旅之事,未之学也。

    ”明日遂行。

     【译文】卫灵公向孔子问行军打仗的问题,孔子回答说:“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,我还听说过;用兵打仗的事,从来没有学过。

    ”第二天,孔子便离开了卫国。

     【解析】陈就是阵,行军布阵的意思。

    俎豆,都是祭品;俎豆之事,就是祭祀的意思。

     孔子没有去晋国,转而悄悄回到了鲁国。

    在鲁国待了一年,再次带领弟子们前往卫国。

     这时候,从卫国被驱逐到鲁国的卫国大夫公叔戍占领了卫国的蒲,关于蒲地的问题卫灵公曾经征求孔子意见,孔子建议出兵,而卫灵公并不想出兵。

    此次又问,实际上带着讽刺,孔子反唇相讥。

    卫灵公很不高兴,仰头看天上的大雁,留个下巴给孔子。

    孔子知道自己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了,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。

     过去的解说,都说卫灵公不关心礼乐,只关心战争,因此孔子对他不屑。

    但事实是并非如此,在公叔戍的问题上,恰好相反。

     公叔戍是卫国公族和首富,因为得罪南子而被迫流亡。

    后来公叔戍占领蒲地,孔子和弟子从鲁国到卫国路过蒲地,被公叔戍拦住,要求他们承诺不去卫国才放行,孔子当场答应,可是过了蒲地之后却去了卫国。

    卫灵公问起孔子该怎样处置蒲地,孔子认为应该出兵并且认为蒲地百姓都跟公叔戍不同心,因此可以轻松拿下。

     从战术战略角度来看,孔子是错误的。

     战术角度来说,蒲地是公叔戍的封地,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;其次,蒲地是卫国主要兵源地,民风彪悍,战斗力强,很难被击败。

     从战略角度看,当时晋国权臣赵简子觊觎卫国,随时想要灭掉卫国壮大赵家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如果卫国内战,就为赵简子找到了一个出兵的理由和灭掉卫国的最好时机。

    所以,卫灵公以静制动,静待良机的做法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 所以,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,是有道理的。

     【现实解说】如果你的才能不是老板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