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

关灯
    拿琴做个消遣的爱好,那也得是个拿的出手的爱好,否则,出去可别说是她魏五娘的弟子。

     最后一节课是吴先生的,这是个瘦得跟竹竿似的女先生,可是眼睛却像鹰一样亮。

     吴先生是个苦命人。

    从前年轻时,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女,认识她的尽都说:“吴家姑娘可惜不是个男孩儿,否则定然是个封侯拜相的人物。

    ” 嫁了青梅竹马的夫君,夫妻两个琴瑟和鸣,诗歌唱和,可好景不长。

    儿子方才不足五岁,夫君病逝。

     等到儿子长大,娶了妻,却又被一场病痛夺去了性命,连个一儿半女也没有留下。

     青年丧夫,中年丧子,去年她准备了嫁妆,认了儿媳妇为女儿,把守寡在家的儿媳嫁了出去,如今偌大的屋子,只剩下她一个人。

     琬月原以为吴先生会带着些愁苦,可她全然不是。

    讲起诗文,她的眼睛好像被火折子点燃了一样,闪闪发光。

     她同徒弟们讲《采薇》里“曰归曰归,岁亦莫止”的思乡之情,她同徒弟们讲《关雎》里“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”的缱绻情意,她同徒弟们讲《秦风·无衣》里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”的同袍情谊与保家卫国的决心。

     那些干枯的文字,经了她的口,就好像被春风一吹,霎时发芽开花,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。

     在吴先生看来,书活生生的,会说话的,有情感的朋友,她从不觉得孤苦伶仃,她热烈的爱这些文字。

     琬月很敬佩吴先生,这是真正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一个被科举和朝堂排斥的女人,却是书本真正的知音。

     苏氏要延请吴先生时,苏老太太曾劝过她:“这吴先生学问是好,可是她是个天煞孤星的命格,年轻时死了夫君,到老了又没了儿子,怕是不妥啊。

    ” 苏氏不信这个。

    她觉得反倒是吴先生的夫君孩子没福气,这才早早去了。

    可关吴先生什么事呢?学问好,人品好,不怕把孩子教坏,那就行了。

     苏老太太拗不过她,只好答应了,只是转头求了两枚平安符来,一枚给女儿,一枚给外孙女。

     苏老太太从前觉得女儿疯了,把个姨娘生的孩子当亲生的养。

    可是苏氏把自己的想法一说,果然又桩桩件件都合得上。

    老太太年纪大了,就爱信些神佛保佑,因果报应的事情。

    苏氏说的多了,她也渐渐就信了,这孩子就是她的亲外孙女!不过就是女儿身子骨不好,外孙女才只能借着那小妾的肚子回来找她娘来。

     对琬月这个外孙女也加倍疼爱起来这可就是女儿唯一的孩子啊。

    爱屋及乌,她疼爱女儿,自然也疼爱女儿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