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七第24章南洋联盟

关灯
    1948年9月·邦加岛抗磁砂广场的蒸汽穹顶下,陈阿林与印尼总统苏卡诺共同将算筹插入《南洋算理联盟宪章》基座。

    抗磁砂随之升腾,在空中聚成两面并列的旗帜:左侧是铁锚与算筹交织的「工」字旗,右侧是印尼的星月旗,中间用算筹刻纹写着「技术共治」四个爪哇文大字。

     「根据宪章第三条,」苏卡诺的声音通过蒸汽广播传遍群岛,「邦加岛抗磁砂矿场的30%开采权正式移交印尼共和国,」他摸出刻有三族文字的算筹,「而算理共和国将获得爪哇岛橡胶园的技术入股资格。

    」这一提议并非突发奇想——1905年福建矿难与1945年印尼独立运动的历史共振,让华人匠人与印尼民族主义者意识到,唯有技术共享才能打破殖民资本的垄断。

    当荷兰军的樱花磁坦克同时碾过华人矿场与印尼橡胶林时,共同的压迫者促成了共同的反抗同盟。

     陈阿林望向台下的跨族群匠人代表,华裔老匠人与印尼青年技工肩并肩敲击算筹,节奏汇成《友谊地久天长》的变奏曲。

    「我们用算筹算出了公平,」他的算筹指向远处的磁导冶炼厂,「但公平不是静止的公式,而是动态的校准。

    」所谓「联盟方案」的核心,在于承认华人与印尼族群的主体性:华人掌握算筹校准与磁导武器改造技术,印尼拥有橡胶资源与农业主权,两者通过《宪章》形成互补性共生。

    正如抗磁砂需要橡胶涂层才能稳定,橡胶园也依赖算筹校准蒸汽收割机,这种分工独立构成了同盟的经济基石。

     在邦加岛与雅加达之间的蒸汽船上,「联合匠人议会」的首次会议正在进行。

    华裔代表阿凯、印尼代表拉赫曼、马来代表达图围坐抗磁砂圆桌,算筹在掌心转出不同族裔的符号,最终在蒸汽屏幕上拼成共同决议:算理共和国开放抗磁钢炮校准技术,印尼联邦提供橡胶磁导涂层配方,联合开发「工星一号」民用磁导车。

    这并非单向的技术输出,而是对等的知识交换——当华人匠人将《九章算术》的开方术融入磁导引擎,印尼技师则用热带雨林的胶乳改良抗磁砂